21世纪的华文教育比过去更有条件参与塑造马来西亚社会,因为华文教育已经迈入主流。我会以几个观察来说明这个结论的如何形成。
基本上,半个世纪的华文教育运动已经打了一场胜战。它不仅保留了在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它发展的支持可说是有增无减。首先,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高的华裔人口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这其中也包括受英语教育的华裔。同时,非华裔生进入华小的人数已经达致总华小生的十分之一,增加了华小的多元性。至于独中的学生人数,也一直平稳的处于十分之一的华裔人口比例。这样的数字在一个不是以华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社会,已经十分难得。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国家领导层里,多位部长都是华小毕业,巫统领袖并没有因他们的教育背景而对他们特别防备,这与独立后的情况不同。詹运豪在一篇分析国内华人政治的文章里特别提起这点,他说独立时期,巫统领袖倾向信任受英文教育的马华领袖,防备受华文教育领袖,往往认为他们是种族沙文主义者。从国家领袖对华文教育背景从政者的接纳,可以说明华文教育已经是常态。
还有就是华社普遍上对华教的危机感减弱,这可以从自90年代以来,华文教育已经不是选举的轴心课题看出端倪,反而回教国、贪污、良好施政、经济发展等成为最触动人心的议题。对华社而言,华文教育依然困难重重,但是被消灭或淘汰的可能性已经很低。而且中国的崛起也让华社相信华文教育会跟中文的前景一样明亮。
华文教育能打赢这场战,有外围因素,也有内部的努力。在这里,我想特别针对一项意见提出看法。一些评论员如黄进发、刘镇东等人批评90年代的华文教育运动逐渐去政治化,因为巫统推动的马来霸权趋向柔化,所以当时董教总不知敌人是谁,逐渐迷失了斗争方向。这样的观点其实是过度重视国家对社会的影响力,忽略了国家以外,就是市场对社会的影响。
迈入90年代,自信的马哈迪确实对国内的文化政策进行松绑,他把焦点集中在推动高成长的经济发展,这个时期的政治语言是“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留意国内政治发展的学者如罗国华、邱武德等人都发现90年代初的种族政治已经稍微褪色,弱化它的是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为主轴的政治。这个时期,办教育成为一门生意,私立教育市场逐日扩大,连公立大学也推动企业化运作。
经济成长产生了城市中产阶级,而华裔就占了大部分。这些中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比以往高,对当时董总以及独中经营者而言,巨大的挑战来自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若华小与独中无法提供优质教育,它将与社会的期待出现巨大的落差。在一个“发展主义”当道的政治语言里,如何不与社会期待渐行渐远是所有认真的社会运动者都必须思考的。
我个人认为,90年代董总的扩展与重整确实以提供优质教育为主,也收罗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才,目标是要维持华教运动的相关性。90年代的步伐调整让华文教育继续与广大华社保持密切与互赖的关系,华教运动才会避免脱离大众。正如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就是用心经营“教育”,才能维持社会对运动的认同与支持,斗争才能在这基础上持续。 重思华教运动的未来,迈入主流之后,华教运动的下一步是什么?如果多元文化社会是它的目标,那我们更关注它如何趋向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