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20年6月

建设在疫情蔓延时
文/徐威雄

庚子年伊始,世界就变了天。因为新冠病毒的蔓延,人世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所有的社会活动嘎然而止。

平日活动频密的林连玉纪念馆,必然也深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初起之时,前来参访本馆者已日渐稀少,国家颁发“行动管制令”后,我们更是紧密地遵循,从3月18日关闭纪念馆起,原已预约了的参观团全部取消,所有的活动计划也一律停止。截至本期《通讯》出版为止,我们依然无法重新开馆。

本馆撤消了三月中旬至下半年诸多的活动,如较大型的“518国际博物馆日”(5/16-23)、“百年华教史诗传”及“沈慕羽生平事迹”展板巡回展(4月)、“书籍装帧工作坊”(7/25-27)、“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进阶班)”(5/30-31)、“巧手艺校园活动”等等;一些较无时限的活动则展期举办,不受场地限制的例常活动则采线上形式。在工作方面,凡属静态的如文献整理、编辑等,因不受空间因素影响,仍由馆员在家里继续工作。

本期《通讯》如期出版,显示了我们对社会大众的承诺与诚意。虽然篇幅上稍为省略,内容依然是饱满可读。本期“焦点”,收录了三篇讯息量丰富的林连玉文字,其中〈我的垫脚石〉与〈我组织教师公会〉可视为相顾的互文。林先生记述了战后投入华教运动的缘由与经历,兼记下当年华校的轶文掌故,十分珍贵。这不仅是认识林连玉的极佳材料,也是华教史很重要的史料。

在“家书”方面,本期刊录了林连玉于1973年写的一封家书。信中除一二家事外,其余的几件私事,及所提及的几个人名,看似琐碎,实为欲考察林连玉事迹甚至大时代的内情,预留下了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线索,是一封极具史料价值的家书。如同本期李亚遨的文章一样,根据〈林连玉自撰小史〉所提示的人名与校名,顺藤摸瓜的考证出一段林连玉失记的人生片断。文章短小精悍,很有价值。

本期尚有姚丽芳的〈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记述建设林连玉纪念馆大楼的种种曲折艰辛,然而她不采严正史笔,而用优美叙述的文学报道,这已成了她书写华教史的特有文风。“专访”也值得一读,受访者颜清湟为名满学界的历史学家,原来他今日的成就,与当年林连玉的教诲启蒙不无关系。此外,“友馆”中的槟城潮艺馆与巴生中华校史馆介绍也值得推荐,显示了本地民间文物馆的多元题材,以及方兴未艾的热潮。

我们都知道,教育与文化事业非百年不为功。林连玉于家书中提到他小时候曾在普济寺栽种松树,而今都已长成了参天树林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连玉说他领导华教事业是藉助三块垫脚石来的,原来这些垫脚石所以出现的因缘,早在他孩童时期就已栽种下了。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打击了全球各行业各领域,博物馆行业尤属“重灾区”之一,本馆自然无法幸免于外。面临未来的“新常态”,许多博物馆都在思考如何开拓新模式,如何让群众愿意及放心地重入馆参观。林连玉纪念馆虽起步没几年,秉承的却是百年的教育文化因缘。一场疫情绝不会让我们停下步伐,且让我们用林连玉精神来自勉,建设文化于疫情蔓延时。

目录 Content

馆长的话
建设在疫情蔓延时/徐威雄        

焦点
(一)我的垫脚石/林连玉
(二)我组织教师公会/林连玉
(三)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七)/林连玉
(四)打造纪念馆的非一木/姚丽芳
(五)“筹募林连玉纪念馆建设基金”活动回顾(2007年至2012年)                       

史话
〈林连玉自撰小史〉一些探索/李亚遨                                       

专访
访知名历史学家颜清湟教授             

专题
林连玉精神的升华:“孔孟信徒”与“孔孟叛徒”的完美结合/麦翔                             

特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王琛发           

友馆
(一)槟城潮艺馆/陈伟伟、陈琪惠
(二)中流史苑——巴生中华独中校史馆/蔡立豪

出版
(一)《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的简史》/沈国明
(二)《淙淙巴冬河——巴东华人社会发展史》/邱克威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9年12月-2020年3月)
(二)“文物蒐藏与运用”讲座
(三)《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合订本)推介礼                          

文物
“热心教育”银盾

欲阅读请点击: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20.1)

欲下载请点击图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