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先生在志期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林连玉自撰小史〉的前言这么说:“教总同仁们要为年登八十以上的四元老祝嘏,我忝为其中的一个,他们要我简略地写出我自己的小史。这事在我也有困难的地方,因为我年已老迈了,记忆力衰退,对于少年时的往事,只有依稀的轮廓,可以追忆,要确切地指明年、月、日、时期,就不免会有颠倒错误了。不过,既然推辞不得,只好就我脑海中所想到的写出来。这也就是所谓有胜于无、聊以塞责罢了。”
林先生说得客气,其实这篇〈自撰小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几乎是后人赖以比较全面了解这位“族魂”,特别是他的前半生的唯一可靠依据。在那之前,世人对林先生的出身及身份的了解还需要回溯到1950年代郑锦瑞在新加坡华文小报《夜灯》发表的〈侨教功臣林连玉〉。可是那篇文章毕竟是在林先生真正成名之前撰写的,而它对林先生生平事迹报道式的“轻描淡写”,与主人翁的现身说法自是不能同日而语。
在这里,谨就个人所了解对这篇〈自撰小史〉的内容作一些探索。
一、安顺族兄林采仁
林连玉〈自撰小史〉说:“我到新加坡,谒见校主陈嘉庚先生,作一席长谈,为母校请命,终于说服校主,复办母校。我到安顺去投靠我的族兄林采仁。由采仁介绍我到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才一个月,我父亲的学生托朋友带我去爪哇。”
在林先生留下的诸多文字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族兄林采仁的进一步资料。不过,翻查那个年代出版的《南洋名人集传》,可以看到有关林采仁的记载:
林君名静,采仁其字也。闽永春蓬壶南幢人……年十七,始南至怡保,屈为锡矿工……与郭问、颜珠祐等,合张永裕美号于安顺……启美山树胶公司于新嘉坡,时在民八也。又启永裕美树胶栈于荷之占碑,时在民十三也。更栽种二百亩胶田于打巴安顺间……历年赢息,多挥霍于国事社会……大较其所输出,则见夫安顺培华学校,约凡捐五千金。籍乡启蒙美山二校,约六千金。资助寒士留学于北京、上海各省诸中大学者,约二千金。先后革命及北伐,约千余金。怡保永春会馆,约千金。此外,如安顺闽公冢及厦桃源、永达埔、巴力中华、怡保育才、美罗培成、金宝培元、安顺中华华侨诸学校,暨各处医院、善堂、水灾等捐题,囊箧一开,非千即百……。历任培华学校、商业俱乐部……等董事,或总理财政。春秋四十一。父亮安……子多心、多斌、多仕……。[1]
我们知道,林连玉先生祖籍永春蓬壶西昌,父亲是亮泽(赓飏,又名奉若),三个孩子是多欣、多才及多文。所以,他和林采仁的族兄弟关系是非常清楚的。
另,阅读安顺当地名校三民独立中学的校史可以看到:“……1929年2月12日设立。校名三民,取义于三校即是由华侨、培华及安顺女校中华合并而成三民学校,由先贤许明宝、陈新水、陈正开、郑其锥、林采仁、叶廷佳倡议合办。”林采仁也是三民中小学的第三届董事长,而三校合并之前的培华学校[2]更是他大力资助的。
再翻阅战前报章可以发现两则与林采仁有关新闻:一、南侨大会霹雳代表团推郑奕定为主任,梁燊南须在霹主持献金,由林采仁代表来星出席南侨大会;[3]二、南赈代会霹区代表林采仁等赞同组领导机关成立可加强团结。[4]要知道这个南侨大会是陈嘉庚先生根据印尼、菲律宾华侨领袖庄西言、李清泉的倡议而召集的,目的是要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出席者来自新马、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越南及香港等地的168名代表,是南洋地区华侨的一次群英荟萃。由此可见,林采仁当时的社会地位,至少在霹雳州是一位可以跟郑奕定、梁燊南比肩而立的人物。
二、“爱大华国民学校”
林先生〈自撰小史〉又说:“我到安顺去投靠我的族兄林采仁。由采仁介绍我到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
问题是,从文献、互联网及对当地一些老华教[5]的查询,都没有发现到过去在爱大华当地有一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文学校。不过,邻近一带倒是有两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文学校。一为实兆远福州人于1918年创办的甘文阁国民华小(SJKC Chinese National)[6];一为创办于1925年,位于爱大华新村的新甘光国民学校(SJKC Kok Ming)[7]。目前没有资料说明林先生是在哪所学校代课,推测是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其位置处在爱大华的范围内。甘文阁离爱大华比较远(约15公里),离实兆远很近(约3公里)。实兆远比爱大华繁荣且出名得多,如果林连玉所教的学校在甘文阁,他应该不会说他在爱大华的国民学校,比较可能是说实兆远的国民学校。
三、同班学友庄信群
〈自撰小史〉接下来说:“……我父亲的学生托朋友带我去爪哇。到泗水,巧遇同班学友庄信群。他新任校长,物色教员,挽我共事。我就跟他到东爪哇任抹埠中华学校服务。既满三年,思家念切,归国省亲。庄君转就邻埠新办学校的聘,董事部电催我回校,接任校长。一年半后,因我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有行将对我不利的消息。刚好老友郑兼三电邀我来巴生,为共和学校服务,我就借这机会离开任抹。”
短短的一段话信息量很大。庄信群又名庄天乙,在集美学校历史上可是有名人物,在集美校友总会出版的《集美学校校友名人录》中被标识为“保护陈嘉庚安全的校友”,并对其介绍如下:
庄天乙,又名庄信群,福建省同安人。1924年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5组。其夫人李香銮,又名李湘莲,福建诏安人,1924年毕业于集美女子师范讲习科。庄天乙、李香莲伉俪……到印尼,先后执教于泗水等地华侨学校。1931-1965年庄天乙任泗水华侨小学校长,李湘莲任教师,为泗水华侨培养成千上万的优秀学生,其中不少人返回祖国继续深造,参加革命和建设。……为了表彰泗水华侨小学的功绩,1939年曾编辑出版了《泗水华侨小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 庄信群和李湘莲夫妇又积极响应陈嘉庚抗日救国的号召,积极带领泗水华侨和学校师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踊跃为抗战筹募资金。他们带头捐献,甚至把结婚的纪念礼物也都捐献出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先生避难印尼期间,庄信群、李湘莲夫妇冒着生命的危险,配合黄丹季和郭应麟、林翠锦夫妇保护陈嘉庚的安全,他们经常早出晚归到陈嘉庚住所同校主交谈国事、家事……。
林连玉“肄业集美师范第五组”,所以与庄信群是同班学友,与其太太李湘莲是校友。依据〈自撰小史〉推算,林连玉应该是1927年初到印尼,然后就跟庄信群到东爪哇任抹埠中华学校服务。“既满三年,思家念切,归国省亲”,应该是在1929年底或1930年初,印尼华校放年假时。然后就发生“庄君转就邻埠新办学校的聘,董事部电催我回校,接任校长。”取代庄信群在任抹中华学校当了“一年半”的校长,时间应该是1930年4月左右。过后再发生“因我喜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荷兰政府的疑忌,有行将对我不利的消息。刚好老友郑兼三电邀我来巴生,为共和学校服务,我就借这机会离开任抹。”离开任抹到巴生,时间估计是1931年8月[8]。
离开了印尼之后,林连玉与他这位同班学友再没有机会碰面。庄信群夫妇一直留在泗水华侨小学服务,直到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〇政变。翌年3月,苏哈多巩固权力之后,更激烈展开排华措施,众多华人遇难,各地华文学校和华人乡团会馆惨遭粗暴封闭和掠夺。一切场所不准使用华语华文。庄信群就在那种情况下含恨离世,临终前留下一首绝诗〈遗愿〉[9]: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华校被标封
有朝一日复华校 对我遗像鼓三通
四、小结
〈自撰小史〉能够进一步探索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不厌其烦这么做,是希望大家对林连玉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经历特别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人物有比较具体而立体的了解,而不是一个个符号而已。
[1] 南洋民史纂修馆编辑部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二集下册(槟城:光华日报,1928年),页180-181。
[2] 培华学校前身为安顺福顺宫所办私塾班,1913年改为新式学堂,1929年三校合并后,不复存在。
[3] 这则新闻刊登在《南洋商报》第6版,1938年10月3日。
[4] 这则新闻刊登在《南洋商报晚版》第6版,1938年10月8日。
[5] 2019年3月6日,陈凯校长向80多岁爱大华退休老师倪玉先先生(国会议员倪可敏之父)了解,他很确定爱大华当地并没有一所名叫“国民学校”的华校。
[6] 实兆远国民学校编:《实兆远甘文阁国民小学创校卅周年/复校三周年纪念特刊》(霹雳:实兆远国民学校,1948年12月),页106。
[7] 见〈新甘光国民(国民型)华文小学〉,收入于林有虞编:《马来西亚全国华团华校发展概况》(1992年8月),页F11-12。
[8] 所有的年份推算根据,请见李亚遨编:《族魂林连玉续编》(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5年),页30-37。
[9] 庄信群这首〈遗愿〉直到2001年才在泗水的《千岛日报》发表。详见印尼《国际日报》201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