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歌谣和歌曲即是以客家方言唱的歌,包括民歌歌谣、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歌谣是具有音乐性的诗,山歌和童谣就是一种“白话诗”,是“我口唱我心”、“我手写我口”的通俗文艺。客家山歌是当中最具代表性,因为它与社会功能息息相关,像是表达情感如男女爱情、教化和歌颂美德如劝世歌、节庆、娱乐消遣如猜谜山歌。随着客家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后,传统的客家歌谣也一起来到遥远的他乡(张玮纓,2012)。
“阿哥有心妹有心,铁尺磨成绣花针。阿哥针来妹係线,针行三步线来寻。”七十多岁的外婆教了我这一首她母亲,我的外太婆从唐山带过来的客家山歌。外婆回忆说她母亲以前没有去洗锡米的时候,有空就带着小孩坐在大树下,教导他们唱山歌。山歌的内容都是讲述唐山故乡的事迹,像是唐山有钱老男人会唱说:“你不碍嫌崖老,青山老柴正耐烧,好似青山的波罗木,斧头难劈火难烧。”,意思是不要嫌弃他老,其实他像青山的木头一样强壮,也暗喻他可以娶年轻的姑娘。
我们的祖先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后,异乡慢慢成为我们的家乡,这些从唐山传来的歌谣也渐渐消失不见/闻了,而是开始出现客家流行歌曲。在1970至1980年代的大马华人社会,被誉为客家歌王的张少林在当时演绎的《阿婆卖咸菜》、《路霸》、《泥水妹》、《讲钱失感情》等客家歌曲,让(客家)华人有不同于收听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音乐体验。这些改编至流行歌曲的客家歌贴近社会情况和时事问题,例如《路霸》描述当时大马社会的路霸风气,就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不管是山歌或是流行歌曲,它们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含了时代演变和家庭的回忆。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自己族群的方言了,又怎能叫他们唱山歌或是客家歌曲呢?眼看这些与祖先生活,或是与我们某个年代生活密切相关又琅琅上口的歌谣、歌曲渐渐消失不见,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普立兹新闻报导奖得主暨战地记者Chris Hedges曾经说过:一个生生不息的文明,是能将语言使用作为保持社会机器前进的一种日常工具。大马华社原来是个多语的社会,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广东话、海南话、兴化话等都在传承和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这些语言渐渐式微了?我们是时候认真思考大马华人在积极捍卫华语作为“母语”的同时,是不是排挤了其他方言的生存空间?我们也是时候出来“捍卫”与广泛“传播”方言,才不会让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化消失在这一代人的口中。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