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华人拉进救华教的队伍 —-林连玉基金向前走

“过去50年,华教运动只能够靠华人推动,结果我们都很累。今天时代改变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走出舒适区,把非华人拉进救华教的队伍当中呢?” ,这段文字是黄进发博士10月10日以 <华人要怎样救华教?>为题,发表在我国著名电子媒体 《当今大马》的文章末段总结的文字。

我对进发这段文字的看法深表认同,虽然我认为过去50年,华教工作不见得都在“舒适区”,华教前辈的付出,是瞒艰辛的。当然,我理解进发提的是“相对”的观念,比较在我们熟悉的华团和华社工作,在非华人领域须付出更大 , 更多,更强的 心与力。我认为进发道出了华教工作须认真看待的问题,特别在实践的工作上,不停留在 “ 知易行难 ”的理论。

还记得BERSIH 3.0 前,当吉隆坡市政府拒绝净选盟使用独立广场做为集会的场地,净选盟紧急在雪华堂召开记者会回应及说明立场。当日,我看到许多非官方组织 ( NGOs ) 的朋友,他们许多同时也是净选盟联合团体的成员。现场有安美嘉、希山慕丁、阿鲁姆甘等,华社的成员有林连玉基金会的杜乾奂博士、雪华堂的廖国华、黄进发等友人,我坐在台下和人民之声的仙帝亚及妇女力量的艾薇等朋友聆听,记者会结束后,这两位非华裔的朋友对我说 :“幸好隆雪华堂及林连玉基金是净选盟的成员,让净选盟可以顺畅的有良好场地及大众熟悉的地点举行记者会等活动。”,言谈之间主要是表达对这两个团体的赞赏及坚定的立场。

若我们假设这现场没有林连玉基金的杜乾焕博士、隆雪华堂的廖国华、黄进发等,我们做为华社的一份子会觉得在Bersih运动上缺席而汗颜丢脸吗?欣慰的是近几年,不少华团、 妇女、青年及学生组织都热烈参与了国内主要的社会运动,包括声援人民之声、支持原住民捍卫土地运动、反来纳斯稀土及边佳兰石化运动、加入废除内安法令联盟等,林连玉基金会及隆雪华堂等不只是 “陪衬”团体,更是当中的积极团体,与各族团体结盟,为社会进步献力。

我国华教运动面对许许多多的压制和挑战,我们的先辈也奉献很多心力,甚至付出被补扣留的代价,我们后辈铭记在心且心存感激。我接触的华教前辈包括林晃昇、沈慕羽、陆庭谕、李万千、吴健成、柯嘉逊等,都意识和认为华教运动须获更多友族的支持及认同,才能突破种族的匡架,取得更大的成效。当时任董总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多次遇见我时,都希望我帮忙推荐和寻找愿意任全职并专注跨族群的工作者,但碍于那个年代资源和多语人才难获的相当局限及大环境的压迫,无法在跨族群的工作上做得更广泛和深入。

当前国内的客观形势较过去改变甚多,特别308后的政治局势更有利於两线制的成型,非官方组织活跃结合,民间力量更是多次大汇集,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运动。另一方面,青年群众也展现活力与创意,热烈参与各项运动,投入非官方组织等非盈利团体的工作者日益增加,语言沟通的障碍减低甚多。这样的客观形势,为跨族群工作创造有利的形势,从族群的沟通到连接,可望打破过去的局限。

林连玉基金这几年,踊跃参与了各项社会运动,在穆斯林开斋节时更主动举办茶会招待各族朋友,获得赞赏也让非华裔社会更理解华教的斗争,这是重要的开端和行动。林连玉基金向前走,引领华教工作的方向,为华教运动注入更大和更多的力量,所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华教节来临之际,缅怀及纪念林连玉老师,愿大家再接再厉,更进一步。

《当今大马》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