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大部分后殖民国家依然无法摆脱俨如诅咒般的立国逻辑:国家是由语言、历史、文化和种族相同的民族构成。这套国家理论源自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并在日后被纳粹政权发挥得淋漓尽致。不难发现,执政权始终被国阵垄断的我国,称得上是当今世上少有的国家,从独立至今对于上述立国逻辑的贯彻,几乎不曾动摇过,并且还将其推展至另一种独特的极致境界。独中教育体系的出现,正是华社对抗国家单元民族观的具体表现。
独中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与国家所推行的单元民族主义政策脱离不了关系。而这种无可奈何的共生关系,在更多时候对于独中教育而言,是形成牵制,还是意外地让独中走出自己的路来,则是反思独中教育发展时,最需要警惕的一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中的竞争对手都是接受政府资助的国中,甚至只有那些仍然保有教授华文课的改制中学。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国中给予华裔父母纪律松散的不良印象,再加上独中奉行双轨制教育,教学质量也予人感觉更有保障,导致更多华裔父母愿意把孩子送进独中就读。换句话说,随着近年来报读独中的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说明了从前的主要竞争对手国中,对于现今的独中而言,已非重大威胁。
吊诡的是,奉行双轨制多年的独中,并没有出现严重融合不来的反效果。国中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有明显美化马来民族历史的倾向,从而凸显马来人的国家地位,这与侧重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我国华社受屈辱的独中历史课本内容,存在着极为巨大的鸿沟。也即是说,在独中就读的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两套价值理念对立的教育,价值观混乱的情况是很容易产生的。然而,这种价值观颠倒的荒谬情况,却没有产生明显的作用。这或许跟大部分的独中推行着更加极致的填鸭式教育有关。
众所周知,独中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极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比国中设有更加频密的考试安排。为了应付统考以及国家鉴定考试,三天一小考,两周一大考的情况,在独中早已是司空见惯。填鸭式教育对学生所造成的最大伤害,并非什么创意被扼杀,而是会把人变得极度功利。上课变成应付考试,学习考试技巧的过程,学生很自然也会变得功利起来,从而只会在乎分数,任何教育内容也就不可能产生效果,继而避开了两种教育体系造成的冲击。更有甚者,随着时代的推进,当独中的竞争对手从国中变成私立的国际学校时,雪隆区更有独中引进原本只适用于商界的ISO管理制度,把教育质量等同于商品质量来把握,教育育人的一面,就更容易被遮蔽起来了。从这一点来看,独中的发展其实正被整个大环境牵制着。
所幸的是,随着政局的变迁,我们得以见到越来越多的独中老师愿意带领学生走出课室,走近社运。这些自觉性高的独中老师,之所以可以作出上述的行为,又与独中独立于国家教育体制有关。教育局无法直接追究独中老师的所作所为,独中老师自然就更有条件参与社运了。总而言之,独中能否善用自身“自由”的身段,尽可能离商业社会的逻辑远一些,靠近公民社会的要求近一些,决定着独中今后的走向。
《光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