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独立中学报名学生人数的剧增,显示独中教育40余年的发展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学生家长用行动说明了一切。
早期,独中得不到家长的信任,甚至认为是公共考试落第生的“ 收容所 ”,优秀学生是不作择校首选的。
是“风水轮流转” 也好,是“ 守得云开见明月” 也罢,今天独中的教育的成果基本是受到极大的肯定。
过去,社会大众不落人后的对独中捐款,无非是希望华文教育得到延续与发扬。如果没有华教先贤的坚持与执着,华教的发展不会有今天。
独中教育发展历经数十年的光景,从低廉的学费到不断高涨的学费,隐约透露了“使用者付费” 的消费观念。
当独立中学必须向消费者(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时,选择独立中学的学生家长考虑的是个人的经济条件还是学生本身学习的能力,而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是否必须“搁置一边”?
建设更多的独中以满足不同区域学生家长的需求,是现实的考虑,但当前的政治环境这个动机却是“举步维艰”。
独中教育如果沦为“贵族学校”,那它向社会筹款的“正当性” 就会面临挑战。毕竟热爱华文教育而慷慨捐输者不乏升斗小民、贩夫走卒,他们也是华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独中学生人数增加了,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是喜是悲?是乐是愁?
或许喜的应该是看到自己的奉献与努力,得到精神的回报。但回到根本的现实,老师的付出在经济上是否得到基本的满足?什么时候独中的管理层对独中老师的待遇可以认真的提到议程来讨论。
过去形容独中老师“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来彰显老师的伟大与任劳任怨,但当物价水涨船高,而国中的老师待遇及福利已经不断的提升时,请问独中的“好景”是否可以与老师的生活改善没有直接挂扣呢?
当我们注入企业“使用者付费” 的观念时,却选择性的忘记“付出与回报”的对等观念,显然是存在偏差的。
我们只需问:与今天的生活水平比较,独中的老师生活保障如何?福利如何?薪金如何?
更进一步问,老师家庭成员-- 孩子的今后的教育费是否无忧?
我们更多的去讨论独中教育的成功,只因为学生人数的暴增,但却极少的去讨论老师对暴增人数的的心态与想法,如老师们是否负担更重,是否教学更忙,是否责任更大,举凡这些,老师的辛劳是否也应该得到一定基本的回报,以使他们更安心于教学?
沙巴亚庇独中建国中学开除多名老师的风波闹大﹐是否可以简单的以劳资纠纷来看待,还是可以看着是华教队伍里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出现裂痕?独中的人事纠结处理不当,只会进一步让老师更感生活的缺乏保障。
无可否认,华校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提升,纷纷扰扰等的是是非非势将阻滞独中发展的深化与升华。
外界有这样的评语:独中的“好景”,或许不全然是独中办得特别好,而是国中办得太烂,才给独中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与成长空间。
如此评语的“是”与“非” 或许已经无关重要,重要的是独中董事部是否认真看待教师生活的保障以及待遇改善的问题,以至于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投身,如果非得靠外力(如只能引进海外退休老师),那该问为何华裔不热衷于服务独中?
重视独中老师的奉献,关注他们的生活保障,正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尊严等,这样才可能使独中在面对未来教育的变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