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权威学者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于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提到:“变革是普遍存在和持续不懈的,它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作斗争—-在削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的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只有提高我们对教育变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我们将认识到不可能解决变革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会预先了解它和更有效地和它相处。”
观察我国教育部在研拟、收集意见反馈、宣布《2013~2025教育大蓝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部迫切希望能够参照国际社会的标准,快速的将我国的教育水平向上提升,以确保我国的教育水准能够尽快的上升至世界的“前三份之一”之领域中。(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处于全世界之“后三份之一”领域内。)在客观的教育素质评比中,我们不如大部分国家,所以需要变革,以跟上国际的标准。在主观的愿望上,我们也希望能够在教育上有质的提升。不过,我们都知道,有时候,按部就班的“改”,按照程序逐步、慢慢做起来,比急就章的大刀阔斧的“改”,来得有效、扎实和得以永续。
我国教育落后其他国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3~2025教育大蓝图》也罕见的直面这项问题。不过,要解决教育素质低落,我们还是要找出变革的力量何在?与此同时,也要避开或削弱变革的消极力量,并且善用变革的积极力量。
教育部肯定是要藉着宣布《教育大蓝图》,唤醒全国教师共同参与这一波的教育改革,让教育官员、校长及教师们成为重要的变革力量。教育部最大的败笔就是在这一波教育改革的呼声中,还是不断的强调“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使得整个非巫裔社会对其所谓的提升教育素质改革,不敢寄予厚望,甚至还提出许多质疑。
其实,除了教育部官员及隶属公务员系统之校长老师们外,社会上存在着许多民间团体,亦是希望能够提升本国国民之教育素质的。差别在于,这些民间团体(含董总、教总、淡米尔基金会、私立/国际学校创办者、各华团组织等)同时也是希望能够保有本身族群之母语母文及文化特色的。政府/教育部要善用这些变革的力量,拉拢他们进来,以共同推动教育改革之大工程。若还是顽固的举着“单元化教育政策大旗”,绝对是在开教改的倒车,无法带来真正的教育改革的。
缩小一些来看,华社也要提升“对教育变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不能只局限在本身的格局之中,一路反对到底。新一波的教育改革,需要培训出新一代公民。他们将具备公民意识、良好的掌握国语国文、很好的掌握本身的母语母文及民族文化、环保意识、国际竞争力(含掌握英文)等,随时具备跟本国友族及外国朋友沟通共事的能力。
简言之,变革的力量有积极和消极面。对于消极的“单元化政策”,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削弱之;对于积极的“强化国文/英文、竞争力”等,我们也需要设法将之转化为对我们有利之事。寄语推动我国华文教育最力之董教总,是时候放下身段,求同存异,共同来发展我国的华文教育,以提升华文中小学的竞争力。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我们必须提升“对教育改革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