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點火取暖

獨中復興運動轉眼四十年。1973年,為了挽救濱臨絕境的獨中,由胡萬鐸等領導的霹靂華校董聯會發起為獨中籌募百萬元發展基金,獲得各界熱烈響應,繼而掀起全國性激奮人心的「華文獨中復興運動」。華教在「山窮水盡」之處絕地重生。

在此波瀾壯闊的華教復興運動中,董教總高舉華教大旗,成為獨中復興領航的總指揮中心。同年底,董教總在吉隆坡召開「發展華文獨中運動大會」,成立「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同時接納通過大會提呈的《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擬定了華文獨中是華教堡壘的使命。對華文獨中的使命、辦學方針、課程、考試、經濟問題、學生來源和出路等基本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獨中建議書》的擬定,實是把以往各自為政的全國獨中聯成一體,為獨中的發展,有了一條總的辦學施教方向,以及明瞭彼等所應持守的華教底線原則。

        關於獨中復興運動的相關論述和文獻資料,可參見《董總三十年》。於茲,我不想「講歷史」。華教風雨路這些年來艱苦的走過,多少曲折,多少辛酸,也有很多激情與赤熱的相互扶持。可是,近些年來,尤其是505前夕至505以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官方教育法令的束縛,其更大問題,是華教陣營內部的分崩離析。

華教的外在束縛,一直存在,過去的那些年來,再苦的日子大家都同甘共苦熬過來了。過去的華教工作者縱然是焦慮的,忙碌的,華教陣營裡縱有各自認知上的差異和摩擦,但在民教教育與務實辦學上,大抵尚能趨大同而存小異。

然而,近年來華教的內部分裂,讓人沮喪和失望。華教內部協商、溝通的途徑和耐性,似乎全然沒有了對話的空間。原本,如何凝聚、整合華社、動員華社,以回應外在的挑戰,常是華社最為關注的要務。然而,曾幾何時,寬柔百年慶,董事與校友為校舍拆樓事惡言相向,互相指責;沙巴建中董教失和,部份學生之力挺被解僱老師,不論誰對誰錯,對校譽都是一大打擊。華教力量的渙散,更大的遺憾,還在於董總和教總的各執己見,董總和林連玉基金的各走各路。

教總和董總,原本各司其職又有基本的共識,何以淪落至如此地步?是意識型態、原則性問題?還是「人」的問題?林連玉基金強調把華教融入公民社會、跨族群的人權運動斗爭路線上,與華教向來的斗爭路線沒有根本上的抵觸,何以如此「分道揚鑣」?是理念問題?路線問題?還是,又是「人」的因素?華教工作已經淪為白髮蒼蒼的一群人在吶喊,已經很難再吸引年輕人的共鳴。如今還如此一再的「各喊各的」,甚至「非友即敵」的內斗攻訐。情何以堪!如此發展下去,想說的是,華教不亡於外在法令的打壓,而是亡於自家內部的僵化和腐化。

十一月二日,南方大學學院主辦「亞洲新大學.南方新典範」國際學術研討會,陳友信在主題演講中指說:如今,華社華教的「冬天到了,點火,相互取暖吧!」

《中国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