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

1995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陈慧儿从基金主席沈慕羽手上接获林连玉语录“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墨宝。

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出之后,全国华人社会为之震动。华文报章竞相前来教总寻找新闻资料,许多热心华教人士也不约而同来教总帮忙,充当义工。当年的教总秘书处才成立不久,能够调动的人手极有限,不足以应付四方八面媒体的要求,于是想到我这位当时正在帮忙陆庭谕先生整理《教总33年》且还见过林先生本尊的特约编辑。

联络我的是义工林淑佑,她说媒体急着要教总提供一份林连玉生平事迹简介,限我在若干时间内完成。于是手忙脚乱地查找参考资料,最先想到的当然是《教总33年》原本就想刊载的那篇〈林连玉小史〉[1]。可以说有了这篇〈小史〉,年表就有所本,但是要把含糊的叙述改为明确的年表,挑战不小。

林先生在〈小史〉前言就这么说:“教总同仁们要为年登八十以上的四元老祝嘏,我忝为其中的一个,他们要我简略地写出我自己的小史。这事在我也有困难的地方,因为我年已老迈了,记忆力衰退,对于少年时的往事,只有依稀的轮廓,可以追忆,要确切地指明年月日时期,就不免会有颠倒错误了。”无论如何,经过一番推敲和查证后,终于任务完成了。

那是没有手机而传真机和电脑都不流行的年代,整理出年表后,第一时间便硬着头皮跟隔邻的文具店借电话知会淑佑,让她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传给大家。这就是后来收录在《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2]以及刻在福建义山林连玉墓碑上的〈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

林连玉墓园墓碑左侧面刻了〈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

当然,这样匆匆忙忙赶工难免会犯上错误,其中比较大的问题是把林连玉先生的南来年份定为1925年,使到后来的人都认定如此。也就是这样,再后来才有必要撰写一篇〈林连玉南来年份考据〉[3],确定林连玉南来年份为1927年,以正视听。这是后话了。

回到1985年那个时候,为媒体读者提供了林先生的生平简介之后,还是觉得工作做得不够的,因为先生之所以伟大不就是他的精神吗?要了解他的精神,最好当然是读他的文章。要教总提供林先生的一些文章不是问题,当时我们正好在编辑《教总33年》,可是要一般读者消化林先生在二、三十年前写的东西,可能会有些困难,他们可能也没有那个时间和兴趣。于是从林先生的众多文章讲稿中挑选出一些足以反映他的思想精髓,能够发人深思、引起共鸣的词句,提供给读者。这就是“林连玉语录”。最初选出来的一批就是《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刊登的20条[4],包括:

* 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全马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1952年11月16日)

* 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全马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1952年11月16日)

* 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 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 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全马华团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1956年4月27日)

巴生雪隆颜氏公会、海鸥集团、巴生墨典文化中心于2015年6、7月间联办“林连玉语录”书法赛及书法展,并推出书法家郭温和书写的《林连玉语录书法集》。

林先生逝世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追悼会也都努力宣传林连玉语录。华文学校、社团和媒体都很配合推广。其后,在林连玉精神奖创办后,从1989年开始的各得奖者也都获赠以“林连玉语录”为内容的名家墨宝。如1989年,砂拉越诗巫省独中董联会获赠书法家黄国彬挥毫的“在多元民族的国家中,协和、友爱、和平、合作诚是重要之原则,但一切的一切必须建筑在平等的基础上。”(〈告别教总同仁——在教总大会上的讲话〉,1961年12月7日)。又如同年,大山脚日新独中获赠黄石庵书写的“要维护民族文化吗,就得面临经济的压迫;要获得经济援助吗,就得放弃本族的文化。然而传统相承数千年的文化,不但要加以保存,还要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维护下来。这就是说,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在教总工作委员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3月16日)

“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如此推广,虽然不至于像文革时期流行于中国大陆的“毛语录”,在马来西亚的华教界也算是家喻户晓了。但问题也来了,其中一条最多人引用的“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作为“林连玉语录”,其实是找不出出处的。不过由于这条确实是言简意赅,好用、易记、有意思,所以大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用我也用了。譬如1995年书画家黄乃群书赠林连玉精神奖得奖人丹绒马林陈慧儿,2001年锺正山书予八打灵白小保校委员会的语录都用这条。可是,它到底是不是如假包换的“林连玉语录”呢?有心人是有疑问的。因为我曾经为教总及林连玉基金编辑过几本书,便被一些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林连玉通”,要我帮忙解答这个疑难。

霹雳州瓜拉光三圣庙林连玉纪念堂张挂的林连玉肖像及语录,摄于2017年12月3日。(图片来源:关启匡)

当时,我为教总书刊的编辑工作当然遍览林先生发表过的文章,但是仍不敢十分肯定他是不是曾经在某时某地接受访谈,或给某人的书信中有这么说。于是只好向1950年代开始即跟随林先生左右的“华教活字典”陆庭谕先生求救。开始虽然获得他的口头解释了,如何回答疑问虽然有些眉目了,但还是不满意,认为应该要有一个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说法比较好,否则今天能够现身说法的人有一天不在了,以后的人岂不是会抱有更多、更大的怀疑吗?经过一次又一次提醒后,最后陆庭谕先生终于借2006年华教节的机会,在报章上公开作了正面的回应,内容如下:

“打进国阵,纠正国阵”这句话是我说的!
 
1980年12月25日,林连玉在教总庆祝成立29周年暨庆贺元老八十大寿联欢晚宴上说:“……我的头上是天,我的脚下是地,我林连玉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做人!我不变节投降,我没有垂头丧气,我没有逃避走开!”
“好,谁都知道,我没有罪的。那么,我们古代的圣人教训我们,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是炎黄的子孙,我受过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不变节,不逃避。现在我不怕自吹自擂,我做到了!我贫贱不能移!我,威武不能屈!……”
对于林先生的“夫子自识”,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久久不绝。对林先生表达了肯定与钦羡!(见《教总33年》,页583)
 
“三结合”变“三打一”
例如以上的“林连玉语录”都是有源有本,有迹可寻的,只有以下一句:“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林连玉通”之一的李亚遨向我追问,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
我说这是林先生亲口对我说的话,要以“三结合”精神“打进国阵,纠正国阵”。可惜事与愿违,演变成“三打一”的后果。
事后,某政党发表《波德申宣言》。林先生读后对其政要博士道,要取代董教总你们办不到,因为你们没有建设。
林先生对我讲述这个故事后,郑重对我说:“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
“以建设对付破坏”是最积极的做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因此到处传扬林先生说,便成了“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
在这个时刻“揭密”是必要的,既让同时代而关心林先生语录的人“释怀”,也让年青一代知道其来有自。
要在这里顺便“揭密”的是“打进国阵,纠正国阵”这句话是我说的,因为要师出有名,也是自我的鞭策。
 
编按:此文刊登于2006年12月6日《南洋商报》,并收录于陆庭谕、颀洋合著;李锦宗编:《原汁原味》(槟城:无为居,2008年),页74-75。

最流行的林连玉语录

最后,让我们看看“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这句语录有多流行。随意“谷歌”一下就知道了,下面是一些例子:

* 王桢文校长2015年9月2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浑忘春秋”专栏的〈以建设对付破坏〉一文提到:林连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言论和诗作,其中有一句“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这句话成为一句绝唱,震撼了多少华教人士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华教人士的奋发精神。这股精神,后来我们称之为“林连玉精神”。[5]

* 沈小珍2019年11月8日发表于《南洋商报》的〈对付破坏最好是建设〉: 以族魂林连玉精神为本,林连玉的争取之路是建设性的,正如他的格言:“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6]

* 杨善勇2015年7月2日发表于《东方日报》“龙门阵”专栏的〈董总领导当务之急〉:董总主席陈大锦先生和他的团队,怎么走出罄竹难书的满目疮痍?“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林连玉先生的这句话,正是华教运动重新出发的一盏明灯,用以转圜未来的大方向。[7]


[1] 〈林连玉小史〉,见《教总33年》(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87年4月),页653-655。

[2] 〈林连玉先生生平年表〉,见《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6年1月19日),页2。

[3] 〈林连玉南来年份考据〉,原来以吕风名义发表于1991年4月出版的教总刊物《教育天地》,后再载于《族魂林连玉续编》(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5年),页30-31。

[4] 《林连玉先生荣哀特辑》,(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6年1月19日),页52-53。

[5]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Ob6zXg

[6]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oDvpx3

[7] 全文见网站:https://reurl.cc/alXRnX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