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通讯》2019年12月

创造文化 享受文化 发扬文化
文/徐威雄

今年下半年对林连玉纪念馆来说,是一个高唱丰收的季节。

首先,八月份我们再度邀请了台湾知名字画装裱修复师吴哲叡及其学生裴进福,开办了为期三天的“驻颜有术 翰墨丹青长留”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吴老师连续三年应邀亲临指导,为大马华社引进文献字画的保存经验与修护技术,学员们从中受益良多。这是本馆近年来所积极推动的文化工作之一。

紧接工作坊之后,本馆为了提升导览志工的专业知识,特办了“大马华人语言与教育三讲”的培训课程,邀请三位学者专家前来主讲相关课题。三场讲座也开放予社会大众,没想到出席踊跃,场场爆满,反映了华社青年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殷切渴望。

另一项大型活动,是十月底一连九天的“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这是为纪念华教元老沈慕羽逝世十周年而策办的展览活动。藉由此次机缘,也荟聚了华教人物的珍贵字画于一堂展出,一些作品更与华教运动史有关,可谓别开生面,各界瞩目。这个罕见的特展,其意义所在,是为昭显林连玉所说的:“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发扬文化。”若非华教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后人岂能如此从容悠游在母语文化里?

这三项有意义的活动,均载于本期《通讯》,不论是纪实汇报,或文学报道,皆精彩可读,也显示了本馆在文化传承上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姚丽芳的〈氤氲非一香〉,通过“华教珍贵书画特展”的观赏,串连起一些华教老前辈的字画故事。姚氏一生参与华教工作,得幸近侍前辈师儒,看她娓娓道来,观字参史,为大马华教史与书艺史记下了惊鸿一瞥,也开启了华教运动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形式。

李添椿〈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的背景及其他〉,是1986年的演讲记录。本期特地旧稿新刊,是因为其意义重大。此诗为林连玉的代表作,其中“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博虎头”二句,已成了经典名言,不断地被人传颂,也不断地激励后人,然而鲜少人知道其背后的血泪心迹。作者为林连玉早年学生,亲炙师教,深知时代之内情,透过他所见世之剖析,使后人得以一窥诗歌作意,进而看到一个凛凛儒者的孤诣与胆识。

李亚遨〈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则是另一篇重要文章。作为最早研究林连玉的人,李氏回忆当年整理林连玉资料的往事,显露的是严谨的治史态度,也带出了缅怀伟人的时代氛围。信乎哉“有德者必有言”,透过对“对付破坏最好的答复就是建设”这句话的追索,让我们益信林连玉的立言,实与他的立功立德表里相映。这个金句,成了民族自强与文化建设的最佳药方,永远启示着后世。

还有王琛发的文章,是继前期之作,继续探讨华教起源的问题,以回应今年是否为华教两百周年之争辩。此外,本期开展另一个论战,有郑文泉与陈良两篇,辩论林连玉的属性问题。辩论是学术的常态,良性辩论将使事实越辩越明,这也是一种对付破坏最好的建设方式。《通讯》能成为学者专家的论辩平台,不啻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肯定了。

目录 CONTENTS

馆长的话
创造文化 享受文化 发扬文化

焦点
(一)林连玉先生写《吕毓昌妹夫有诗 见寄步韵一首》的背景及其他/李添椿
(二)隆情小筑简志/林连玉
(三)一纸家书诉衷肠——林连玉家书选刊(六)/林连玉
(四)氤氲非一香——从“翰墨聚贤情”华教珍贵书画特展谈起/姚丽芳
(五)参观林连玉纪念馆有感/谢政谕               

史话
不见经传的林连玉语录/李亚遨           

专访
专访林晖春:“林连玉家书”随谈          

专题
(一)家书的林连玉VS杂文的林连玉/郑文泉
(二)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林连玉要做“圣人的叛徒”谈开去/陈良   

特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五福书院历史探源(中)——会馆重现传统教育的春秋大义/王琛发  

友馆
(一)沙登民间故事馆/沙登民间文物馆
(二)加影育华学校历史文物中心/黎雁燕                                  

出版
(一)《马来散记》(新编注本)/周星衢基金
(二)《我们的方志:走进历史的田野》/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图书馆       

活动
(一)访客留影(2019年6月-2019年11月)
(二)守护传统技艺的价值——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坊
(三)“脚车先锋队”导览志工再培训课程                                    

文物
《华文教育呼吁录》手抄油印本

欲阅读请点击: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9.2)

欲下载请点击图片: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