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研讨会论坛一:独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
论坛(一)独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1.1教学与课程的改革
1.2师资培训与评鉴
1.3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民主与效率
1.4学校的语言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
1.5教育平等:财务负担与学费

引言人:
詹缘端(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主讲人:
谢上才(吉隆坡中华独中校长)
曾贤瑞(吉隆坡循人中学校长)
李爱玲(沙巴斗湖巴华中学校长)

引言人——詹缘端:

现场三位主讲人都是来自中大型独中的校长,今天论坛(一)题目是“独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此课题探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1.1)教学与课程的改革;(1.2)师资培训与评鉴;(1.3)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民主与效率;(1.4)学校的语言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1.5)教育平等:财务负担与学费。

首先,我们先进行第一阶段的发表,先请三位校长谈谈(1.1)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及;(1.2)师资培训与评鉴,顺序先请谢上才校长,之后再请李爱玲校长及曾贤瑞校长进行经验分享。

谢上才:
谢谢主持人。我很重视华文教育研讨会及独中教育发展与挑战的议题。首先,想对(1.1)“教学与课程的改革”提供观点,正如今早郑燕祥教授主题演讲提到的,独中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培育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必须推动教育改革,重点栽培学生的逻辑思考、批判意识及创意思维、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引进最新的教学模式、善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独中应该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性与观摩实验性并重的教学,最重要需加强教师运用科技教学的能力,以及引进智慧课室等先进教学器材。吉隆坡中华独中曾到新加坡进行观摩考察,其学校在运用科技教学方面,可以作为我国的借鉴。

此外,吉隆坡中华独中希望能落实发挥生命指南针的实际作用,达致自我管理的目标,让师生或个人能到群体及社区发挥影响力。关于(1.2)“师资培训与评鉴”部分,吉隆坡中华独中普遍不使用“师资培训”,因“培训”这个字眼含有贬义,既然学校把老师当作一个专业群体,应该使用的是“研修”和“评鉴”。基本上独中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对研修课程的参与并不积极,在课余进修的意愿也不高,教师对教改的敏感度更是偏低,所以我们面对很大的挑战。

基本上隆中华独中注重教师本科专业的提升,推行专业学习共同体,致力于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同时推行师徒制度,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新进教师实施同台教学辅导,共同传承及分享教学经验,同时培养新老师良好的“师德”。吉隆坡中华独中也实施新手老师的培训,鼓励不具教专资格的老师,报读教育专业文凭课程。目前吉隆坡中华独中的老师大概有61%具有教专资格。在教师评鉴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改善招聘机制,除了注重老师具备理论专业条件,也需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国文科与英文科为例,在应聘过程会要求应征老师现场书写一篇作文;应征华文科的老师则需现场批阅一篇学生作文。另外,我们学校也推行教师跳级制,通过教学视察与多层次的评估方式评鉴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此作为年工加俸的依据,推动老师建立自我增值的意识。

李爱玲:
各位前辈、各位同道,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沙巴州共有九间独中,这九间独中的成立背景和西马独中的成立过程不一样。沙巴州的独中,它的办校概念是认为英语最重要,而巴华中学在斗湖是唯一一所独中,其办学方式是走“多元智能”路线,学生不止发挥英语专长,校方也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活动,例如学术、体育、美术等,因学生只有尝试了,才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方能学习发挥不同的专长。

在师资培训方面,斗湖巴华中学有校内与校外培训。校外培训一般会花很多钱,在此呼吁董总在办独中教师培训课程时,不要只办一天培训就结束,因为从东马沙巴州飞往西马参加培训课程并不容易,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出席相关培训课程才有收获。以我的学校来说,校外培训课程包括:教师专业文凭、课程培训、辅导培训、教学培训与教学观摩。

巴华中学基本上将教师培训课程转换成校本培训,并请一位教授或专家学者授课,让全体学校老师获益。目前,沙巴斗湖巴华中学的师资状况,大约90%老师拥有教师专业文凭;到了2015年约有10位教师拥有教育硕士资格,基本上老师们没有获得任何研修津贴,多数是自费报读教育硕士课程。

曾贤瑞:
谢谢主持人,各位同道下午好。第一阶段我先谈(1.1)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从教学专业化角度切入,我在教学岗位服务二十多年,从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历程慢慢一步一脚印的摸索进行教学工作,当一个老师真的是很不容易。我有机会在1997年接过循中校长的棒子,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协助学校老师?特别是新进老师,很多是靠单打独斗或个人力量进行教学。1997年期间,我有机会到中国进行教育考察,阅读了大量文献,发觉在准备教学过程,可以结合很多群体力量,尤其透过集体备课模式,让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再透过行政措施的安排,让他们可以有共同的备课时间,这样可以将教学专业部分扎下比较好的基础,即达到“学习共同体”的前奏。此“学习共同体”模式可提供各位同道参考。在这个年代,若教学工作不运用群体的力量,而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学校便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那么老师的教学工作会很辛苦。学校应该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提升老师的教学专业化。而教学专业之提升与老师们的进修其实是环环相扣的。

另外,关于课程改革,各个学校还是要靠自己本身的努力进行摸索,这里举两个案例说明。第一,循人中学在2005年就开始展开综合科学的学习模式,当时的考量是希望透过该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1990年时期,循人中学每个修读理科班的学生只有15人,现在高中修读理科班每个年级的学生就接近200人,从早期只开半个班级,到如今可开办四个班级,理科生人数从2005年到现今也翻了几倍。课程改革过程,学校本身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校方要清楚改革方向并逐步开展。循人中学董事部在研讨课程改革问题时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理科班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验,后来透过学校内部课程的改革与努力,我们也的确看到一些学习绩效。

循人中学在高中理科班实行理科实验,让学生体验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循中的理科班课程设计也从早期的小组实验,开展到两人一组的实验,再进一步开展到个人有能力独自完成实验。从课程改编过程设立独立的高中理科实验来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与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改革过程,既然学生有这样的课程学习,学校就要自己去摸索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估,例如从早期的纸本考试,发展到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来评估考试。在课程改革过程就落实实验操作,使学生有机会受惠,当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就会有很多的帮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样的改变,希望大家可以按学校本身的课程条件去做出调整与改变,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学习,谢谢!

詹缘端:
谢谢三位校长相当精确的把握时间,听了三位校长分享三所不同独中在教学与课程上的改革,以及师资培训与评鉴的经验分享。大会开放问答时间给现场的参与者,请各位发言人提问前报上大名及单位,同时请在两分钟内把问题提完,并请避免发表您的个人高见,直接针对刚才论坛主讲的议题进行提问。

吴建成(吉兰丹中华独中校长):
这里要提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李校长,沙巴斗湖巴华中学什么时候放弃用英文作教学媒介语?第二,大型独中都相当重视初中三评估考试(PT3),但小型独中会认为初中三评估考试负担很重,长久下去独中统考、统一课程的地位将会受影响,目前吉兰丹中华独中向董事会提议废除校本评估(PBS)制度,董事会初步答应2015年开始,吉兰丹中华独中不开办PT3,不知道其它独中的看法如何?个人认为应在政治上极力争取独中统考受承认,统考受承认后独中就不需开办PT3或SPM。

李爱玲:
关于吴校长的提问,可能有两个解决方法。第一个解决方法是独中统考文凭全面受政府承认之后,就不需要担心统考文凭面对不接受、不承认的问题,亦不需要担心是采用什么媒介语进行教学。第二个解决方法是当地家长或董事会对教学语言的选择,斗湖巴华中学不只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同时亦强调要落实华、巫、英三语教学。

谢上才:
我尝试回答PBS和PT3的问题。假如站在家长的立场,他们的意愿是希望学生有一张SPM文凭,校方担心的是如果全面取消PBS和PT3,那么学生将失去报考SPM的资格。如果要报考SPM,它的数据是从PBS和PT3传过来,按照吉隆坡中华独中的做法,今年董事会允许我聘请20位助理老师处理电脑和行政事务,以减轻科任老师教学上的负担,吉隆坡中华独中是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方式,学校对教学与课程的安排,会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前途。

曾贤瑞:
针对PBS的问题,一直以来吉隆坡循人中学对学生采取的是发展性的评估,绝对不是以一次考试来评估学生的表现。PT3制度对独中老师而言,在教学业务上要处理的事情变得沉重,后来经过校方调整后,才逐渐减少老师们的负担。循人中学的处理方式是让教务处处理能处理的事务,无法处理的校方会按照原有的制度处理,只要是能够协助到学生的办学制度,学校都会尽所能去完成。

詹缘端:
谢谢曾校长言简意赅的回答。由于研讨会现场有国外来的嘉宾及学者,这里简单说明一下,PBS就是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即是“校本评估”的简称。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问答环节。

陈友信(隆雪华堂会长):
刚才斗湖巴华中学李爱玲校长提到,有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拥有教师专业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我始终觉得短期的在职培训,是不能够取代专业的教育文凭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点在师资培训的提升上,是各所独中必须关注的现象。另外,循人中学曾贤瑞校长讨论到“综合科学”增进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与方法,这的确是整个国际教育趋势的走向,尤其是国际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英迪教育集团在中国开办的学校也用类似方式,但不称为“综合科学”,而是使用“综合科目”,即把不同的科目,例如科学、数学、人文全部整合在一起。比如今天上课探讨的主题是“月亮”,那么课堂上就有科学、数学、华文老师在场,数学及科学老师负责讲解月亮的数理、天文知识;华文老师负责讲解月亮在古诗文学中的意境,建议统考在教改中可以考虑“综合学习”的教育模式,透过不同科目整合的教学环境,无形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詹缘端:
谢谢陈友信会长提供的办学分享。接下来论坛要探讨的议题是关于:1.3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民主与效率;1.4学校的语言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1.5教育平等:财务负担与学费。我们先请李校长主讲,接下来再请曾校长及谢校长。

李爱玲:
关于1.3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巴华中学的管理路线是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并且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需强调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重视教职员的尊严与贡献,教职员还包括已退休的资深老师。因为巴华中学老师的薪水很低,学校若是要留住老师继续服务,就需让老师感觉到受校方的尊重。此外,学校还必须酝酿良好的校园氛围,让老师觉得即使薪水低,但在良好的校风环境下,还是愿意留在独中服务。

第二个重点是赋予教职员适当运作的执行权与自主权,老师本身也是学校的一份子必须瞭解学校的行政运作。在行政管理方面,我的学校是采用分布管理模式,主要透过召开行政会议让各部门主任有自主权执行校务,并在同事们的相互配合下一起协助学校渡过难关。

关于1.4“学校的语言教育政策”,以巴华中学为例子,当地环境背景与家长对语言的选择是以英语为概念的,今年在当地又多了两所国际学校,国际学校的收费是很高的,家境富裕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其余多是中低收入的家庭,加上华人家庭少子化现象,年轻家长也不留在斗湖就业,学生来源是目前巴华中学需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学校需实行三语并重的语言教育政策。

关于1.5“教育平等”的问题,基本上是每个独中逐年都会遇到的问题,巴华中学可能比其他独中情况好些,因学校本身有自己的校产与收入,不足的部分将在学费上分摊。这几年董事会决定调涨学费,这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会造成间接影响,因此学校必须主动帮学生寻找能提供全免或半免学费的赞助人。

曾贤瑞:
以循人中学为例,本身管理学校十多年,属于非常严肃、目标管理型及要求很严格的人。我是采取目标管理型的模式,即任何事情、任何项目都要设立目标,然后按照细腻的过程、严谨的规定去逐步达成目标。在管理学校方面,无论是主管汇报,还是行政会议的定时召开,都需做全方位的协调与沟通,避免因沟通不协调影响到学校的运作、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我经常告诉行政部门的同事必须支援老师的教学,让老师的教学可以顺利地展开,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在推行并运行的模式。

针对教育平等的问题,循中与隆中华一样都在吉隆坡,生活费也相对比较高,在学校服务的老师也面对很大的生活压力,这些年来我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董事会反映逐步提升或调整学校老师的薪资、福利及设备条件。我很感谢循中的董事们很主动给予支持,大约每隔两年就会协助老师调整薪资与福利,当然薪资的调涨也会面对问题,因为学生的学费也会调整,这些都必须很小心的处理,而且调整必须跟得上市场需求与生活指标。吉隆坡循人中学的处理方式是尽量节省学校的开销,应该用的就要用,应该省的就要省,如果学生家庭经济能力允许,必须支付应该缴付的学费;若学生来自弱势或低收入家庭,学校会协助开展助学金及贷学金机制,让学生可在平等的教育模式下安心的学习。

谢上才:
前面两位校长提过的问题,这里就省略不谈,主要谈没有提到的问题。

首先,关于吉隆坡中华独中的管理理念,我是很重视学校教师的团队精神,尤其教师工作的绩效率(KPI)与教学成果的评量。另外,我也非常注重科目稽查项目,包括各科共同的教学纲要、工作要点与进度、例常会议、检讨会议、巡堂。校长亦经常被邀请进行不同层次的视察,提升学校管理与教学的素质。

其次,关于语言教育政策的问题,吉隆坡中华独中是一所华文独立中学,母语教育应该是以华文为本,我们希望学生在华语的掌握内涵能够进一步提升,至于英语和马来语,则定位为“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即朝向实用性的方向教学。我们希望培养的“隆中华人”是有自信的,至少能以一种语言非常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见、理念,甚至参与辩论。隆中华独中也和知名的大学互相合作展开工作坊,实例证明在2013年的英语科表现获得显著的进步。

第三,关于财务负担的问题,财务方面是独中校长面对的最大难题,学校董事会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推行“吉隆坡中华基金会”,因独中向来是仰赖华社在金钱上提供捐助,成立了基金会,我们就能接受热心华教人士捐助的非金钱资产,比如土地、工厂、屋子、股票等等,校方也正积极地向政府争取所有的捐款能免税。此外,学校也聘请专业顾问公司设立一个捐献网站,配合银行信用卡系统,鼓励全球的隆中华独中校友回馈母校,现阶段会有第一批捐款的校友,人数至少有一千人,每位校友捐献马币一千,学校即可筹获一百万基金。我本身也积极参与董总一些工作,希望能够为全国独中教师制定一个薪金制。

最后我要谈的是,华文独中教育任重道远,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当前种种挑战。今早听了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讲座教授的演讲非常感动,在此我也提出三个R的理论。第一个R是Respect,即独中必须受到人家的尊重;第二个R是Relevance,即独中需有存在的价值;第三个R是Refer,即独中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标杆。我自从上任隆中华独中校长后,便制订了一个教育蓝图,并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即“新隆中华人”必须具有科技脑、人文心、世界观、中华情、奉献热、健康美的理念。最后我想借用伟大的教育家林连玉先生强调的“共存共荣”的思想,在现今全国独中面对各种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吉隆坡中华独中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办学经验,以及共同研讨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希望以上的发言和大家共勉之,谢谢!

詹缘端:
谢谢吉隆坡中华独中谢上才校长。大会继续开放第二回合的问答交流,请大家把握时间,特别是后排的校长、主任及老师欢迎踊跃提问。

苏源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系博士候选人):
大家好。我想对“教育平等”的议题提出看法,基本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教育平等”的议题。以独中来说,我们可以不谈族群,因主要的学生来源是华人。这里提两个角度,一个是家庭背景的差异;一个是学生能力的差异。请问三位校长或其他独中的校长、主任在探讨教育平等课题时,有多少所学校有针对新生的家庭背景或就学能力做过分析?除了财务负担与学费问题,独中收生制度是否偏向只招收某一类型学生,从而忽略了另一类型学生?

詹缘端:
谢谢苏源恭提问关于“教育平等”的问题。我们现场再开放两个问题,请大家把握时间提问交流。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副主席):
我想提问关于第一回合问答环节讨论的PBS问题,基本上华校的资源并不够,因为政府没有资助我们,政府会聘请很多联合国专家或进行国际教育考察,然后采用很多教育概念,如采用KSSR的教育政策。是否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排斥掉之前政府已拟定的政策呢?

詹缘端:
可否举个例子,如“课程改革”或“考试改革”的问题,方便主讲人进行解答。

姚丽芳:
比如之前政府刚开始推行3M制度时,当时我们也是排斥此制度。但政府在强调各科目跨领域的问题,例如刚才陈友信会长提到的综合科目,比如谈到“月亮”作为上课讨论的主题,学校可同时采用作文、数学、科学、地理环境等不同科目进行跨领域、跨科目的教学。

张永庆(马六甲培风中学前校长):
我要谈谈教育平等的问题,其中经济上的不平等,可以透过助、贷学金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成绩或阶级上的不平等,所导致家庭教育、文化教育不平等现象,这些问题比较难去解决。我们的研讨会应该多关注这些问题,并且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判断这个学校办得好或不好。独中教育本来就是被打压的,当我们在批判学校发展的时候,其实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例如学校考试的关卡,很多学校只录取成绩好的学生,甚至有些独中已不再开办特辅班或过渡班,当我们谈教育平等时应该多加关注这些问题。

詹缘端:
刚才几位发问者多环绕在“教育平等”课题进行提问,不只是教育因素,还包括经济悬殊、资源不平等因素,应呼吁学校董事会多关注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请三位主讲人进行综合的回答。可以提出个人看法或回应发问者的提问,我们先请谢上才校长回答,然后是曾贤瑞校长及李爱玲校长。

谢上才:
我上任隆中华独中校长只有18个月,在教育平等问题上,一般上只要各方有提出问题,学校或董事会都会尽力去帮助解决。吉隆坡中华独中是一所难进,也难走出去的学校。学校能否大开门户,有教无类的进行收生,这不是我个人能够解答的问题。目前在学校里面有任何个案,校方都会全力以赴的帮助学生解决。关于课程改革的问题,未来隆中华独中的教育发展蓝图,希望能打破考试分数至上的迷思,真正朝向一个成人成才的教育模式迈进。

曾贤瑞:
综合刚才的讨论,可从多方面进行解答。我不知道其他学校的情况如何,只能按照自己学校的案例进行解答,其实循人中学很多教学措施,会比政府推行的项目来得快,因此当教育部下令要学校执行时,我们学校就已经在处理著,所以很容易接受政府的一些政策。举个例子,好多年前当政府在推行PLPS或ULPS时,即初中国语、英语必须要有口试,并且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以及高中需有口语化的评比模式的要求。由于循人中学在很早就实行这些教学制度,所以当政府教育政策下来,循人中学自然很容易就能接受。教育部有时候一些做法是良好的,比如PBS(校本评估)是一套很好的制度,只不过在整个执行过程,有没有很好的措施去规划铺展开来。

针对大家讨论的“教育平等”问题,循人中学只有3.9英亩校地,能容纳的学生其实非常有限。虽然学校空间有限,但想要来就读的学生却很多,如果学校在招生方面是采取先到先得,那么家长是否要三天前就排队报名呢?其实入学考试绝对不是一个最好的招生模式,但相对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尤其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例如学校学额不够,又不被允许开办分校的情况下,在名额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进入循中就读,学校也只能按照相对的模式招收新生,而被录取的新生,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校方也会进行调查。例如循人中学的学生从早期以中下家庭背景为主,发展到后来以中等家庭背景居多,是否校方就不再照顾弱势家庭背景的学生呢?重点是只要学生有能力进到这个学校,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包括家庭困难、经济困难、学业学习困难、人际沟通困难,学校都会想方法去支援、协助、辅导该学生。

李爱玲:
我回应刚才苏源恭提到的“教育平等”与“家庭背景”的问题,如果学校要赞助学费予孩子,必须要了解该学生的家境背景,这可能需要学校老师进行家庭访问才能明确知道学生的家庭状况。刚才讨论环节有提到PBS与PT3的问题,沙巴州独中面对PBS与PT3教育政策时,基本上教育部怎样安排,学校就想办法配合及推行。但是学校老师会很辛苦,因我们是同时在走两种课程、考试路线。

至于“教育平等”的问题,我们学校有入学考试,如果学生成绩不及格,但还是有家长坚持要送孩子到巴华中学,而且家长会主动来找我,学校也愿意提供协助,因当年巴华中学的创校背景即是招收落第生。当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校方会和他们约法三章,让家长知道学校的纪律。我们学校也有招收弱智学生,因有些学生在语言沟通与学习上面对问题,所以家长认为把孩子送来巴华中学会比较放心。我们也有学生面对学习障碍的问题,之后送去台湾海青班进修,也成功进入大学,现正在修读硕士班,这是弱势学生成功的例子。

詹缘端:
非常感谢三位校长在论坛(一)“独中教育的发展与挑战”提供经验分享。好的,在此我代表大会宣布“2014年华文教育研讨会”第一场论坛结束,感谢各位的踊跃出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