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以后的华教与公民运动

每当谈及华教议题,当权政治人物最常使用的术语是“勿将教育问题政治化”,但是争取公民平等母语教育权益的华教运动不仅与政治有关,它更是我国族群政治底下的产物。所以,华教(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必须要放置在我国政治局势的发展与变迁脉络下探讨,才能为未来的行动寻找到依据和方向。


大马族群政治是在英殖民时期因实施族“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而埋下伏因。在独立前期,由于当时国际冷战架构的形成,英殖民政府深恐共产主义渗透马来亚,因为对被视为马共温床的华文学校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其后马来亚迈向独立之路,但是政权却由右翼保守的巫统所夺得,在当时全球民族主义风潮高涨的时刻,联盟政府继承英殖民时期的教育理念,企图透过教育去“打造”民族国家所需求的国民,即消灭其他语言的学校,将各民族的小孩集中在单元流的教育体系当中。


这个时期由教总主席林连玉所领导的华教运动,最主要展现的是必须能向政府当局展现华文学校也是向马来亚这片土地的效忠与热爱,所以在当时形势所迫下,林连玉除了提出争取华语文列为官方语文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也提出了“一个目标,多语教学”的爱国理念,即唯有各民族平等对待,才能共存共荣与团结国民。


但是当年的政治局势变生肘腋,在513的族群骚乱事件过后,联盟吸纳反对党壮大成为国阵,并且实施新经济政策将族群政治“制度化”,即所有国家公共资源是以族群作为分配单位,这样的作法进一步拓大了各族群之间,无论在语言、政治、社会与经济各方面的矛盾与鸿沟。


面对这样的局势,这个时期的华教运动领导人董总主席林晃升,将接受母语教育的权益提升到民主国家公民社会当中人民所应享有的基本人权层次,即维护和发展母语教育的斗争是我国公民社会运动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是步入90年代外资涌进让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歌舞升平和时任首相马哈迪的怀柔政策下,过往族群间因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议题强烈对抗的形式已不复存在,反而是华团陆续被瓦解、收编与摸头,而董教总则被边缘化。


政治局势的转变,这个时期接任董总主席的郭全强把华教运动逐步带领把华教运动去政治化,转向专注在教育领域,创办了新纪元学院让我国华文教育拥有完整的体系,而华教述论除了保有原本的母语乃公民权益等理念外,在90年代中国经济堀起的时刻也走向华文教育功利主义,即开始诉求华语的实用与商业利益和价值日益提高。


回想华教运动一路走来,其在面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局势与矛盾下,都提出了不同的运动策运与论述去应应与面对,林连玉时的华教运动所推动的华文学校本地化和以爱国论述对抗单元同化政策;林晃升时期的华教运动则是进一步为独中教育设立从师资培养、课程规划到独中统考等完整教育体系,以及在运动上将母语权益提升到公民社会各族人民的基本人权,甚至直接投身到政治的场域为华教争取权益;到了郭全强则进一步完善了母语高等教育体系与开搞独中海外升学管道,以及在1999年大选提出2098个华团联署《全国华团大选诉求》。

如今308政治变天让我国政治生态骤变,巫统国阵一党独大的种族政治体制开始式微,马来西亚政治局面开始进入两线制的雏型,而近两年来民间社会更是公民意识抬头,各种环保、政治、古迹保护等诉求的集会有如江沙决堤般地涌现,民间声音在压抑了50多年得到了释放。


无可否认,公民运动已成为大马现今社会运动的主流,过往华巫对抗与华教(华社)被政治操作成为马来族群的假想敌,随着巫统的崩坏以及族群之间相处与融洽的经验日增,族群矛盾已经不是我国政治舞台的主要元素,而华教运动在我国政治局势骤变的十字路口上,华教运动更应该突破本位的框架,串连其他公民运动进一步壮大公民社会的力量。

《光华日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