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分享| 台湾民主与公民社会考察团总结:积累社会力量,推进民主进程

     

文:2014年台湾民主与公民社会考察团

近年来马来西亚公民运动兴起,民众社会醒觉显著提升。多次的大型社会动员虽展现了人民力量,但却也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以致公民社会处于乏力的低潮状态。社会运动有起有落,公民组织应乘民众激情消退时,适时沉淀、反思与检讨公民社会的不足之处。其实,国家民主进程除了需要社会的激情之余,更需要理论的建设与周详的策略布局,只有这样公民组织才能茁壮成长,成为维护国家民主人权的中坚力量。

综观现今马来西亚的社会运动,往往仅是议题的一时发声,理论基础亦相对薄弱,因而难以长久维持,力量无法有效积累。有鉴于此,公民社会的成长亟需一个可培塑与累积社会力量之法,并以渐进的方式加强我国的民主化。此外,基层社会普遍缺乏自觉性,不了解在地小区既有的特质而对小区缺乏认同感,因而在面对各类区域性议题时显得十分被动与无力。

为此,林连玉基金、隆雪华青和森华青在经过多次讨论及多个月的策划下,终于2014年5月31日至6月8日,组成《2014年台湾民主与公民社会考察团》,以前往台湾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访问。为了全面与更深入的了解台湾公民社会的状况,考察团设有三大目标,即:其一,了解与学习台湾在小区营造的经验,以期提升我国小区活动的质与量;其二,与台湾公民社会组织交流,彼此分享组织经营与课题动员的经验;其三,藉以小区活动与社会运动,探讨公民和青年参与社会之道。

专业跨界的重要意义

9天8夜的行程,二十余个单位的考察与交流让众人如实感受到台湾公民社会的活力与多样性,同时也启发团员对小区营造的深层思考与无限想象。

社会民主人权进程需要成熟的公民力量。然而民主化是持续演变的过程,只能从经验与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从白色恐怖时期到二次政党轮替,台湾民主社会并非一蹴而成,而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与倡议,方可成就今日之势。

台湾二十年的小区营造经验清楚显示专业跨界的重要性,只有透过在地参与小区才能自主发声,继而以小区为点,从小至大基进式的改变社会。在小区营造的过程,专业者亦是组织者,须与原居民良好沟通以建立互信关系。小区工作只有实干与长期的定点经营方可有所成就,所以社造工作者投入十余年入驻小区营造乃稀松平常之事。其中,城乡基金会宜兰工作室坚持以民主参与方式,日以继夜组织小区、营造小区实让人钦佩不已。

简言之,无论是社运的专业多元抑或社造的经验成果,这些都是台湾社会以几十年来不断尝试与努力耕耘所取得的卓越成绩,实非容易之事。

看见信念的坚持与付出

此外,从活动交与流对话之中,可感受到台湾社运与社造工作者对其信念的坚持与付出,深刻体会到只有扎实的奉献付出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正因如此,除了理念与技巧的交流激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动与心灵的感动也给予团员往前迈进的正能量。

其实,考察团能成行绝非必然,也非易事。除了内部的策划与培训,也涉及大量的对台联系与单位的串联工作。此外,考察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何筹措实让人伤透脑筋。11位团员分别来自于中马区:森、雪、隆、霹四州,并且代表不同组织,因此甚难集合讨论。然而,考察团有幸得到各界人士与团体组织的热情协助与配合,方可在短时间内成功筹得所需款项与确定考察行程,在此衷心感谢支持考察团的各位。

社会民主人权改革是条无穷之路,漫漫长路仍需各方的共同协作与支持,集合众人之力,前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敞。本次考察活动可为社会工作者的充电站,并藉此机会建立合作团队,以便日后可相互配合进行社会改革工作。只有这样,群众力量方可积沙成塔,从而改变社会,推进国家民主化。

注:本文乃《2014年台湾民主与公民社会考察团报告书》的总结。

备注:本文在7月8日于《当今大马》与《东方日报》刊登,感谢媒体的配合与支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