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纪念馆的设计概念

文/张集强

p6-1林连玉纪念馆设计案乃旧建筑再利用设计。原建筑为兴建于1980年代的国际样式办公建筑,外观黑色玻璃帷幕墙将外在环境及室内环境隔绝,室内空间需依赖长时间的人工照明及空调系统才能运作。

在“再利用设计”的概念提议中,将建筑临街道介面进行破解,除了改用透光玻璃之外,也将三楼至五楼的局部地板拆除,以形成垂直贯通的空间,一方面让光线可以更加深入内部空间,同时让空气流通,减少原建筑百分百建蔽率的压迫感。建筑外观设计强调现代建筑材料简明的特性,去除传统象征性符号,以室内空间之使用需求,以及对环境因素的调节来塑造新的建筑意象。

在建筑空间配置上,一、二楼保留做为出租使用,三楼设活动空间,四楼为纪念馆展示空间、五楼为林连玉基金办公室,原建筑既有加建楼层则做为客房及储藏室之用。由于三楼为使用量较大的空间,因此设于较低楼层,公众可以从楼梯间抵达。

四楼做为纪念馆展示空间,其空间设计主题较其他楼层明确。在外观上利用较戏剧性的手法,将一空间穿透玻璃帷幕墙及百叶格栅,延伸至街道面,做为空间自明性的标识,同时在内部空间上亦成为重要的视觉焦点。

在悬浮的平台上放置林连玉之铜像,透过艺术雕塑的方法,重现林先生浩然正气、顶天立地,正视前方之外,恰好是当年马来亚宣誓国家独立的“默迪卡体育场”(Merdeka Stadium)。这象征他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室内参观者感受到一个划世代引领者的眼光与气度。

p6-5目前从外观可见,四楼安置铜像的玻璃盒子被铝合金板局部遮蔽,此乃林连玉先生之公民权被剥夺之意味。在未来若政府决定平反他,并恢复其公民身份,则遮蔽的构造体将会被移除,以让其铜像堂堂正正的与默迪卡体育场对望。

在纪念馆内部设有一木造雨淋板隔间,设计概念源自林先生逝世之前在吉隆坡士拉央之新村式木屋。此建筑构造特征通用于当时代马来高脚屋、华人新村、印度人之园坵宿舍乃至于原住民之房子等,为马来西亚多元族群文化之共同建筑语汇。此隔间将纪念馆空间分隔成几个室内区域,配合展示林先生之生平传略、华教历史和华教战友等资料。

五楼林连玉基金办公室之室内设计原则乃保持建筑前后的通透性,尽可能使自然光线穿透至内部空间。此外,在停电或空调故障时,前后窗户开通后,三至五楼之间可以维持通风效果,以使建筑在此情形下仍能如常使用。

p6-7在马来西亚,商业建筑、高密度居住空间,或高级住宅设计乃是建筑设计之主流,至于文化空间如美术馆设计、博物馆等案例并不多见。林连玉纪念馆虽然并非为全新建筑设计,但其空间改造的幅度相当明显,同时空间设计配合纪念馆的主题,在设计领域中可算是别树一格。

在建筑外观造型与空间设计上,有别于华人社团常用的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如琉璃瓦、栋梁雕饰等,改为简洁的建筑外观造型,再以节约能源、符合热带环境的建筑设计手法,加上纪念馆的空间自明性、简洁的木造雨淋板隔间等,创造出清净、明亮的空间效果,以表达林先生的高风亮节,面对强权的压迫,为公平真理坚持、奋斗不懈的精神与价值观。

编按:作者张集强先生是林连玉纪念馆建设计划的建筑设计师。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特此鸣谢。

 

本文原刊于《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2014年5月出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