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连玉基金,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伟人、公民社会先行者林连玉之名设立,是一个立足于文化教育领域的公民社会团体。其宗旨为:
(1) 纪念林连玉先生,发扬林连玉精神;
(2) 推动母语教育,弘扬民族文化;
(3) 筑构交流合作平台,增进族群了解互信;
(4) 整合学术文化资源,探索社会发展方向;
(5) 广结各方志士,建设公民社会。
林连玉先生在1985年逝世时,被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推崇为“族魂”。他毕生致力于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进步,并将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奉献给华文教育,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被褫夺公民权。他那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为马来西亚人民树立了光辉的丰碑。
早在1950年代,林连玉即鼓吹爱国精神,鼓励各民族同心协力建国,力促各民族友爱互助,培养共存共荣的观念。他倡议各民族权利与义务平等,坚信各民族平等是团结建国的不二法门。林连玉基金的成立,就是要弘扬林连玉的这种精神和理想。
成立
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先生与世长辞,当天教总主席沈慕羽登高一呼,吁请成立“林连玉教育基金”,以纪念林连玉对华教的贡献。1986年1月4日,以教总、董总为首的15个华人社团,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林连玉基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组织名称正名为“林连玉基金”,以便更好地发扬林连玉精神。
林连玉基金成立后,配合全国各地举行的追悼林连玉先生纪念活动(计约四、五十场),积极展开筹募活动。这项运动获得广大华社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在一年之内筹获马币100余万元。
在申请注册的过程中,由于林连玉的名字被当局视为敏感字眼,多年申请无结果。最后经过多方面努力,历经将近10年申请,林连玉基金终于在1995年以非营利有限公司“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的形式获得注册,中文名称则沿用“林连玉基金”。林连玉基金首任主席为沈慕羽(1986-1995),续任者则有陆庭谕(1996-2008)、邹寿汉(2008-2009)、杜乾焕(2009-2014)、吴建成(2014-2017)、刘志文(2017-2020)、吴建成(2020-)
重点工作(一):文教、学术活动
1987年10月17日,林连玉基金宣布以林连玉忌日,亦即12月18日定名为“华教节”(华文教育节)。此宣布10天后,即10月27日,107位来自各界人士包括董总主席林晃昇、教总主席沈慕羽、教总副主席庄迪君博士及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柯嘉逊博士,遭当权者援引内部安全法令扣留。正值风雨如晦的肃杀时期,白色恐怖气氛浓厚,华教节的设立,具有唤起文化自觉、追求真理和正义、争取民主和人权的重大意义。此后,林连玉基金每年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宣扬林连玉的主张,贯彻和发扬他的理念与精神。
这些系列纪念活动,主要包括:林连玉公祭、华教节宴会、林连玉精神奖、林连玉讲座、华教之旅,以及华教节序幕礼等等,已发展成为林连玉基金,甚至可说是马来西亚华教的传统节目。透过每年周而复始的庄严仪式和追思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缅怀故人之余,对林连玉的事迹和精神内涵有承先启后、代代相传的意义。
其中,“林连玉精神奖”和“林连玉讲座”值得特别介绍。林连玉精神奖设立于1988年,在每年华教节颁发给对华文教育建设有功劳的团体和个人,嘉勉和表扬他们体现林连玉精神,与华教同甘苦共患难,以唤起华社对维护华文教育、发扬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参与。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精神奖的遴选准则后来进一步明确化,受奖范畴具体划分为终身成就、社会抗争、社区服务、学术贡献及文化建设。截至2018年,林连玉精神奖共有99个单位获奖,包括31个团体及68个个人。从他们获奖的理由来看, “林连玉精神奖”俨然就是一部有血有泪的华文教育抗争史。 正因有了无数热爱母语教育、秉持“批龙甲,博虎头”精神的前辈站在最前线,前赴后继,力挽狂澜,华文教育的堡垒才能逐步逐个巩固下来。
自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50余年来,在马来西亚波澜壮阔的华教运动中,林连玉精神实际上已散播各地,在个别人物身上体现。林连玉精神奖的颁发,是不间断的定义与诠释林连玉精神,志在弘扬及承传这种精神,让华社不致失根,不致漂浮不定,不致盲目迷途。
从1991年开始,林连玉基金配合华教节举办林连玉讲座,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主讲有关华人世界的当前课题,引领华社对政经文教各领域作出前瞻性的探讨,增进认识,提高视野。历年受邀主讲者包括杨振宁、高希均、李远哲、余英时、柴松林、金耀基、石滋宜、柳存仁、曾志朗、余光中、陈保亚、王汎森、黄光男、程介明等名教授学者,受到华社热烈反应,口碑颇佳。
除了上述纪念活动,林连玉基金也举办多场座谈会、论坛,以及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如配合林连玉百岁冥诞的“教育、启蒙、创新”学术研讨会;配合林连玉逝世20周年纪念的林连玉论坛:“过去、现在、未来――谈我国多元社会里华族的文化教育权利”;“老师,您好!”舞台剧、“岁寒三友世纪联展”――任雨农教授、沈慕羽局绅及伯圆长老的书画展等等。
重点工作(二):出版
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林连玉遗著与林连玉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出版。自1986年至今,历年来出版累计40多种书籍和若干种影音专辑、纪念品等,书籍包括林连玉遗著《风雨十八年》(回忆录)、《华文教育呼吁录》、《姜桂集》、《吴钩集》、《杂锦集》、《连玉诗存》等,以及相关资料汇编《族魂林连玉》、《族魂林连玉续编》、《林连玉公民权案》、《林梁公案》、《林连玉先生言论集》、《林连玉评传》等等。出版这些书的意义,在于把历史真相留住。此外,林连玉基金亦赞助出版郑良树博士撰写的四大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以便吾人能从书中寻求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下现实的参照。
学术研究也是林连玉基金成立的主要宗旨之一。除了华教历史书籍的出版,林连玉基金在1988年至1997年期间,出版了九册《华教节特辑》,收录评论文章、每年华教大事记及教育统计图表资料,是研究及争取华教权益的实用资料。1998年开始,则在本地华文报章编辑“华教节特辑”文稿,每年凝聚文人、学者及评论者,针对林连玉、华文教育和母语教育等特定课题,展开讨论交流,经过多年累积,也足以构成本地的一本思想录。
除了出版上述著作,林连玉基金也通过赞助教总,关注教师的进修与教育素质的提升,连续10年赞助出版教师刊物《教育天地》(1990.12-2000.10),共计60期;赞助出版教育丛书系列,其中一本是林连玉老战友严元章博士的论著《教育论》,是华文独立中学教改的重要读本;主办教育研讨会,如“为孩子献出您的爱心”、由台湾教授主讲的教育辅导工作研讨会等等。
改组:“文教领域的公民社会团体”
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仍然未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局势的演变,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华文教育运动作为母语教育运动的一环,必须与其他族群母语教育运动相结合,共同为各族群的母语教育权益而奋斗。因此,从2007年开始,林连玉基金扩大组织阵容,认真探讨如何在过去20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局势发展,利用林连玉基金的优势与丰富的历史资源,发展出一套在民主人权、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上,有益于各民族交融与共同进步的策略及计划。
经过多次交流、讨论,林连玉基金明确把自身定位为“文教领域的公民社会团体”。林连玉基金起源于文化教育领域,是独立于国家政权和盈利企业之外的自主、自治、合法的民间组织,原本就是公民社会的一员。重新强调“公民社会团体”,是由于体认到民主政治的壮大,乃根植在公民社会这块土壤之上,有赖于公民在公共领域积极主动的参与,更何况林连玉早已被誉为“华社公民社会的先行者”。文化教育的工作,从民族平等权益争取、学术理论探讨及跨族群交流的多元角度展开,既合乎组织章程宗旨,也是继承林连玉未竟的理想。
除了延续过去20年的文教活动和出版工作,林连玉基金此时开始一项大计划,即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作为全面推动林连玉精神的基地。接着,除了扩大董事会、在董事会之下设立各个工作委员会,又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13个联络委员会(联委会),建立联络网,以扩大及加强林连玉基金的组织。自此,林连玉基金除了继续推动多项学术和文教活动,例如:举办“多元社会的语言人权”研讨会、UPSR/PMR废存研讨会、中学生问题面面观交流会、华教故事巡回讲座、“历史慕羽”国际学术研讨会、语言权利课程、研究《2013-2015年教育大蓝图》等等;也频密参与公民社会和民主人权活动,例如:参与各种社会课题讨论、请愿文告、主办民主课程、民主论坛等等。
此外,值得特别一书的是,林连玉基金此时也积极和友族团体联办多项活动,例如:数理英化游行请愿与研讨会、为印尼巴东灾民筹款、举办“乌斯曼阿旺与林连玉――真正的爱国者”研讨会、“林连玉与马来世界的对谈”研讨会等等,也出版了不同语文版本的著作,如:Lim Lian Geok—Soul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英文)、《先驱:林连玉与乌斯曼阿旺纪念诗选》(中、马双语)、《林连玉——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父》(淡米尔文)、Lim Lian Geok:Jiwa Budaya Cina Malaysia (马来文),以及不同语文版本的会讯和宣传册子。藉此希望让马来西亚不同族群进一步了解林连玉的事迹,以及“多采多姿,共存共荣”的建国理想。
2012年,适值精神奖迈入第25届,配合林连玉基金的跨族群工作,精神奖受奖范畴增设“弱势族群”,开放予“对马来西亚族群文化或母语教育的保存、捍卫与发展有显著贡献,其努力有助于实现‘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理念者”。精神奖嘉勉对象不限于华族,这是历史性的分水岭。迄今为止的友族得奖者包括淡米尔基金会(The Tamil Foundation)、国家文学家A. Samad Said、砂拉越敦朱加基金会(The Tun Jugah Foundation)。
在学术委员会策划下,林连玉基金也从2011年开始出版一份人文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公共评论刊物《当代评论》,期盼负起议论公共课题、传播思想新知、讨论文化学术之使命,并且体现公共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精神,期待为社会提供思想养分和价值方向。在国家与社会的转型之际,在一片众声喧哗当中,林连玉基金认为社会需要一份有距离和冷静的热情,以检讨当代公共议题,构建理性互动平台,致力建立宽容与说理的评论规范。为扩大传播及在数位时代保持创新与永续优势,2017年《当代评论》由纸本杂志转型为评论网站。
林连玉纪念馆
林连玉逝世后,当时就有建设林连玉纪念馆的倡议。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历经20余年波折,直到2007年,林连玉基金修改章程并扩大队伍后,才有条件开展林连玉纪念馆的筹款及建设工作。
从2007年至2010年,透过全国各地多项筹款活动,林连玉基金得到华社群众大力支持,筹获马币448万元,并在2011年购得坐落于吉隆坡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的一座五层半大厦,耗资465万。此地位处吉隆坡传统华人文化中心纽带,交通方便,算是建馆的理想地点。随后,再历经两年的筹款、规划、绘图、装修等工作,林连玉纪念馆终于在2013年杪落成启用,并于2014年杪开馆。
林连玉纪念馆之设立,是为了能够集中及完善保存林连玉的文物与资料,以弘扬林连玉无畏无惧争取各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精神,让后辈子孙可以更全面了解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历史和民主斗争进程。纪念馆也将介绍与他一起奋斗的战友,以及那段波涛壮阔的华教运动史。
林连玉纪念馆创办五年来已经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来自国内外的访客,并透过系统的培训计划,成功培养出本地第一批文献修复志工以及文物馆导览志工。此外,为了带动不同层次人士的参与,纪念馆也主办了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项目,也为参访团体设计活动。通过静态展示及动态活动的结合,纪念馆希望能发展成为一个实践林连玉理想、推动母语教育、弘扬多元文化、促进民主人权的基地和文化中心,为促进马来西亚的公平、民主、进步贡献一分力量。
文化资产保存基金
2018年,林连玉基金在林连玉纪念馆的扎实基础上,本着“抢救历史,保根护脉”的宗旨,发起保存历史文化的醒觉运动,以抢救尚遗留在民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资产,正式向社会大众推介“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冀望在五年内筹募1000万元。
文化资产对一个族群、国家乃至全球人类,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资产传承民族精神,记载先辈在这片土地开荒辟野、辛勤耕耘的史实,是华人参与国家建设的印记。然而,华社的历史与文物在种族政治的长期摆布下,不仅没得到应有的珍惜,反而因被边缘化而日渐凋零;长此以往,终将湮灭在时代巨流中。
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委员会的团队由林连玉基金董事与文化资产保存相关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历史学者、民俗专家、文物鉴定专家、绘测师、建筑师、展览空间设计师、导览培训师、文物修护技术培训师以及社团工作者等。
草创时期五大关注点为:
- 地方研究
- 文献研究与出版
- 文物馆与推广教育
- 文化资产修护技术
- 无形文化资产
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协助成立吉兰丹华人历史文物馆。
结语
如何重新诠释林连玉,思考他在国家的位置,并将林连玉精神和华文教育介绍给我们的年轻一代以及友族,建搭与友族沟通的桥梁,是林连玉基金当前要推动的任务,也是林连玉基金的长远工作目标。
林连玉说过:“我的主张各族平等是正大的、公平的、合理的,虽然屈于现在,必伸于将来。我的肉体可以因老病死亡而消灭,我的精神将在历史上发出异采。”林连玉追求的梦,一个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社会,一个合理、公平、多元、友爱的国家,总有一天,这个梦必会圆。
(敬仁整合,2014.03.13;亚遨修订,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