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传承:从维护到活化

不说远的,就从乔治市说起,这二十多年来,对于满城的古迹,我们确实从维护、保存逐渐走向活化,虽然还有很多未完成的“革命”需要坚持下去!

二十多年前,那时申遗或只是个假议题,是少数几个古迹热爱者谈出的新颖课题,社会上没几个认真看待的吧?那时满城斑驳的战前旧建筑,让整个城市显得一派的落寞,入夜之后简直是死城一座,极少人愿意在夜幕下垂之后回到城里了。于是乎,城里城外掀起了拆古迹盖新楼的风潮,维护古迹于是成了有识者的真知灼见,申遗之谈也在那时节出台的。申遗是少数专业人士才谈得出所以然的,但维护古迹又如何维护云云的,就一时成为议题,几个人谈起来,就铺满一整个报章版面了,能不热乎?

2008年,乔治市(和马六甲)“居然”入遗了,事后孔明,当初维护古迹的显然是奉行人间正道!这之后,城里城外,人人都成了古迹维护者,连潮水般地涌来的游客,不少也都成了古迹评鉴人,给这城市的古迹维护工程打分……

从早期的维护到近来颇为话题的活化古迹,显示了当代人们对古迹的态度转变,但这里头却有个迷思:维护古迹,是否就不许一丁点儿的改变?活化古迹,难道就是吸睛招引游客,以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分为王道?

前者是以为,对古迹的维护就是一成不变地延续过去先辈们的生活模式,倘若改变了某些环节,就是背叛而需要批判了。这样的主张,是把当代人当作是古迹的奴隶,他们只能小心翼又如履薄冰地做着跟祖先一样的事,任何的改变都不被允许。但是,所谓古迹所谓的世遗文化,既是祖先的也是当下人们的,而生活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世代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们,都在他们的时代过着自己的当代生活,而不只是复制着先辈的生活,然后活成祖先的影子或游客眼里的风景,满足嗜古者镜头抓拍的欲望。如若这样,所有的游客都是闯入者,为这个世遗城市带来了变数之后,再倒过来批评在地生活的人改变了先前的生活面貌,岂不诡异?标本是不会改变的,但古迹或世遗文化不是,它们是与生活共存而具有生命温度的,不是?

再说当前的活化部分。近期最廉价的所谓“活化”,似乎是在特定的地方古迹画壁画,匠心打造打卡新地标,以为成为一时的“网红”就是成功活化古迹了。实际上,活化古迹并不是把古迹推向游客并迎合他们,而是让它继续与在地人乃至城市过客的日常共存,让当地居民也包括游客都能为它在时间里延续感到欣慰。乔治市的一个例子,就是兴巴士公司的前维修站,在整个城市的行业生态改变之后,如今它被精心活化,成了乔治市世遗区边缘的露天艺术廊,市民和游客都无不珍爱它,这样不是很好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