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第19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2006年度(第19届)林连玉精神奖得奖者简介

B 2006a

董总前主席已故叶鸿恩先生

得奖理由:献身华教60余年,默默耕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五一三”前后,担任董总和独立大学筹委会主席,领导筹办独立大学运动,奠定了华社创办华文高等教育学府的基础。

推荐单位:雪兰莪福建会馆

叶鸿恩,1916年生于福建惠安。193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系,1939年厦门遭日军攻陷后南来吉隆坡。 来马后,他先在吉隆坡国民学校任教,后来在槟城三民学校和太平华联学校担任校长。同时,他曾担任北霹雳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参与教总筹组工作。1946年,他和好友创办吉隆坡中国公学,吸纳战时失学的超龄学生。

50年代初期,他放下教鞭,转投商界发展,改以董事身份参与华教工作。他对本身所创办的中国公学投入许多心力。自1946年开始,担任中国公学董事,并于1963年至1988年期间出任董事长长达26年。在任期间,他积极推动学校软硬体建设,成为首间全日制华小,更是吉隆坡著名华小之一。与此同时,他也坚守捍卫华小本质立场,1985年综合学校计划,中国公学被选定为试行华小,但遭以他为首的董事会坚决反对。

1958年至1978年,他担任雪隆华校董联会理事,包括出任正副主席职,并于1967年至1968年期间担任董总主席。在任期间,极力捍卫董事会主权,尤其是在《阿兹报告书》建议取消董事会权力一事,率领董总代表团与当局对话,表明坚决反对立场。 1967年11月,教育部宣布没有考获剑桥文凭或大马教育文凭者不准出国深造,引起华社强烈反弹。董教总遂倡议创办独立大学,获得全国华团热烈响应。1968年4月14日,独大发起人大会通过成立“独立大学筹委会”,他被推选为主席,负起领导筹办独大重任。在当局处处压制华文教育的环境里,创办独大肯定非常艰辛,阻难重重,但他没有退缩,而说:“筹办独大任重道远,必经崎岖艰难路程,大家要有愚公移山百折不挠的精神。”独大最终因政治因素遭到政府拒绝,但也奠定了华社创办华文高等教育学府的基础和方向,是我国华教运动史上的重要一页。

他担任华教要职虽有政治的干扰和压力,但不曾离队,在卸下董总领导重任后,继续参与各项华教工作,默默耕耘,不离不弃。到了晚年,即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仍然力疾从公,经常靠轮椅及拐杖出席华教活动的重要场合,处处关心华教。 他60余年为华教无私奉献,甘苦与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大家的典范。  

B 2006b

砂拉越美里蔡春仪校长

得奖理由:在培民中学陷入困境时,毅然扛起校长的重任,全力以赴,积极推动改革,坚持母语办学。在董事会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带领培中从谷底走向兴盛,彻底改变了美里华社对独中的消极看法,并成为当地维护华文教育的重要堡垒。

推荐单位:美里培民中学董事会

蔡春仪,1935年生于广东揭西。十三岁随家人南来砂拉越古晋。1965年南洋大学毕业后,即投身教育事业。1979年杪,受美里培民中学董事会邀请,离开汶莱中华中学,毅然接下校长重任,领导培民中学长达20余年。 当时不少社会人士看不起华文教育,家长普遍上对独中也没有信心。培民中学惨淡经营,只有40多名学生,在师资、校园环境、学生纪律、学习风气、硬体设施等都面对诸多问题,可说前途一片灰暗。虽然环境如此恶劣,挑战如此艰巨,但他抱持“民族教育总要有人出来承担”的信念,义无反顾踏入培民中学,下定决心把该校发展起来。

他一上任就全力以赴,想方设法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招揽师资人才、加强纪律、整顿校风、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学习风气等等。在董事会和老师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努力下,校务逐渐走上轨道,学校各方面成绩都有所提升。良好校风和学生优越的表现,也彻底改变了美里民众对独中教育的消极看法,纷纷将孩子送入培民中学,接受完整母语教育。直至2000年他荣休,学生人数已增加到600多人。

蔡校长有教无类、谆谆教诲的风范,以及关爱学生的精神,包括私下资助贫困学生、义务为学生补习等,不但赢得学生敬爱,更感动老师一道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建立强大团队,为培民中学更好的发展作出无私奉献。在办学路线上,他坚守母语教学原则,坚持民族教育路线。他明确表示,独中是华文教育堡垒,肩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重任,绝不能自我摧毁。

2000年3月,他因年届六十五高龄而卸下校长重担。但退休后第二年,为了确保从诗巫搬迁到民都鲁的开智中学能够顺利开办,在民都鲁华社领袖邀请下,他毅然离乡背景,前往开智中学担任一年代校长,负起创建校务和奠定办学方针的领航工作,为华文独中在民都鲁的发展奠下基石。 他将一生最美好时光奉献给华文教育,赢得华社敬仰和赞誉,是维护母语教育、办好华文独中的典范。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