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分享 | 林连玉纪念馆与社区关系




p2-2

林连玉纪念馆于2013年12月15日正式启用,纪念馆希望发展成为实践林连玉精神、推动母语教育、弘扬多元文化、促进民主人权的基地与文化中心。林连玉纪念馆位于吉隆坡市中心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与隆雪华堂、老社区以及历史古迹毗邻。

距离林连玉纪念馆不远的茨厂街与苏丹街里的历史古迹承载了吉隆坡华人自开埠以来的历史故事,例如:陈氏书院、人镜白话剧社、广东义山、福建义山以及各乡团会馆。为了增加社区之间的互动,林连玉基金、隆雪华堂青年团将规划苏丹街与茨厂街一带的社区营造,加强串联与组织工作。

为此,林连玉基金、隆雪华青与森华青筹办了“2014年台湾民主与公民社会考察团”,于5月31日至6月8日间到台湾进行社区考察,配合考察团也办了行前培训以及后续工作讨论,包括4月12日的“社区营造概念”以及4月26日的“马来西亚社区状况与可拓展的方向”培训,以下是两场讨论的总结与归纳。


社区种类:
一、地域性社区(Geographical Community)

  • 以“人际关系的群组”来定义社区,这种关系是以地理为基础,人们互动的对象是
    居住相近的人。
  • 人际关系通常都发生于一定的地域或邻近地区为范围。
  • “人际关系的群组”包括工作、宗教、种族、政治、娱乐等活动所组成的群体。
  • 成员对社区应有归属感、认同感、社区中人与人之间有联系

二、功能性社区Functioning Community或共同利益社区Community of Common Interest)

  • 一群有共同背景,共同需要,或面对共同问题的人。他们未必居住在同一社区内,但他们有共同的特质及利益,例如:劳工、妇女及新移民。

什么是社区营造?

  • 社区营造是居民自觉性运动,对居住环境改善有主动的参与权。
    社区营造的目的:
    一、鼓励居民参与公共事务
    二、营造一个社区社会与社会人
    三、营造一个新文化与新社会建立社区共同意识

社区生活议题区分为五大类:

  •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係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例如:商家、会馆、学校、居民。
  •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例如:社区历史、寺庙、书店。
  •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例如:街道、建筑物等。
  •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例如:食物、手工艺、特产。
  •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例如:公共空间(街道、广场、空地)

如何开始社区工作?

一、发掘特征

  • 从各种调查工作、口述历史、访谈、历史资料收集、居民印象等寻找社区文化特征。

二、教育推广

  • 对内宣传:教育推广巩固社区集体印象,加强社区认同感以达致共同利益分享,社会和谐的目的。
  • 对外宣传:刺激旅游观光,以使社区得到外来收益,最终用于反馈在社区文化保存工作。

三、 永续保存

  • 以居民为主,成立社区自主性组织,探讨社区环境永续经营及保存的策略。
  • 加强居民的认同感,以产生地域与文化的保存意识。
  • 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监督、使软硬体建设能够平衡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

 

永续经营:维护、管理、监督-782x523发掘特征:口述历史、资料收集-800x534教育推广:加强社区认同感-800x601

简单来说,社区工作是一种介入手法,使用集体行动的方式,促进居民自助、互补及自决的精神。社区工作需找出以及满足社区的需要,解决社区的问题,培养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达致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素质,并能够促进社会转变。

以目前纪念馆的地理位置来看,茨厂街与苏丹街的议题必然成为我们关心的重点社区。苏丹街在经历了两年捷运征地抗争运动以后,必须思考的是如何永续经营的问题,因为发展的魔爪似乎没有停歇的迹象,拆迁范围继续扩大,苏丹街与茨厂街接下来必然遭受到更大的破坏。

总的来说,林连玉基金接下来必须结合其他组织,为社区扎根,注重传承也寻找人文故事和历史痕迹,包括收集更多非官方但富有意义的民间史料,添补历史空白部分;通过收集老街坊的口诉加以整合,呈现当年的精神风貌。让下一代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有更多的认识,才不会导致文化认知流失。

*备注:
·4月12日的社区营造概念主讲人为张集强
·4月26日的“马来西亚社区状况与可拓展的方向”的主讲人为杨两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