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研讨会论坛二: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

2014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
论坛(二)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

2.1 城乡变迁与少子化下的生源挑战
2.2 师资来源与培训
2.3 资源的共享:教学与课程
2.4 财务负担与开源之道
2.5 学校的特色与价值

引言人:
张永庆博士(马六甲培风中学前校长)

主讲人:
吴建成(吉兰丹中华独中校长)
蔡若峰(关丹中华中学副校长)
郑文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校长)

引言人——张永庆:

这场论坛主题是“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探讨内容有(2.1)城乡变迁与少子化下的生源挑战;(2.2)师资来源与培训;(2.3)资源的共享:教学与课程;(2.4)财务负担与开源之道;(2.5)学校的特色与价值。根据这五个提纲的特性,我已与三位主讲人协调,第一个阶段先探讨(2.1)生源挑战;(2.2)师资来源;(2.3)资源共享;(2.4)经济负担,之后进入问题发问环节。最后我们才探讨(2.5)学校的特色与价值。

这两天的研讨会激发了很多对独中教育的再思考,回想1973年,我们全国60间独中的人数是2万多人。根据董总公布2012年及2013年的独中人数,2012年共突破70,266位学生,到2013年又增加了6,089位学生,使到总人数达到76,355位学生。人数增加的独中包括南马、北马、东马。而东马人数增加最多的则集中在砂拉越古晋中华一中。吉隆坡与雪兰莪有八间独中,至少有六间独中人数超过2千人。目前全国有14间独中人数超过2千人;15间独中在1千至2千人之间;剩下31间独中在1千人以下。根据统计,全国60间独中内有14间独中人数在300人以下(其中2间在北马、4间在沙巴、8间在砂拉越)。第二场论坛除了讨论“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也希望为大家激发更宏观的教育思维。第一位主讲人是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的郑文牍校长,公教中学在办学方面向来有不俗的表现。我们先请郑校长谈谈砂拉越诗巫区的独中办学情况。

郑文牍:
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谈到“独中生存与发展”的课题,目前砂拉越有几间规模较大的独中,例如古晋中华一中、诗巫公教中学、美里廉律中学,在办学上有经济实力强的董事会支援;小型独中如果竞争力不够,学生人数就会不断地降低。早期砂拉越开始有独中时,并没有考虑到要扩大独中的办学规模,其情况不像西马的独中会逐步扩大学校并建立宿舍,加上有些砂拉越独中离开市区太远,附近华小毕业生又寥寥无几,导致独中收生来源受到局限。例如诗巫光民中学为解决人数不足的问题,便积极到西马招生并提供优惠。当前砂拉越独中面对的最大困境,是要解决学生人数短缺的问题。诗巫(Sibu)地区在全马情况比较特殊,因多数的政府中学校长,包括教育厅厅长皆是由华裔担任。当地家长普遍把子女送入政府中学就读,因他们认为政府学校不必缴付学费,中学毕业后还有机会进入国立大学深造;相反送子女到独中需缴付学费,孩子升读大学还需自费出国,这些因素造成当地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入独中。这无形中造成诗巫五间独中(公教中学、黄乃裳中学、光民中学、公民中学、建兴中学)在招生方面互相竞争。

诗巫与泗里街(Sarikei)两个地区,同样面对少子化的生源挑战,并且逐年面对华裔人口下降的问题,导致诗巫另外四间独中与泗里街民立中学可能效仿光民中学董事会做法,将西马学生引进东马独中就读。目前诗巫5间独中学生人数少过300人,只有公教中学的人数超过千人。董事会非常关注学生人数是否增加,这对独中校长来说压力很大。西马独中大多以考试评选进入就读,相反东马情况是求家长送子女进独中,还有独中提供免学费优惠吸引学生,甚至老师的薪水也是由董事会负责支付。

在城乡变迁的因素下,微型独中搬迁现象应受到华社的关注,例如开智中学原本校址在诗巫,当时学生人数只有40人,后来搬迁到民都鲁(Bintulu)成为当地唯一的华文独中,发展到拥有600多位学生,这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例子。关于师资来源与培训的问题,微型独中的师资阵容颇为缺乏,如果学校有200至300位学生,那么老师很常需兼顾不同科目的教学。虽然董总有举办教师培训课程,但学校董事会如果没有额外拨款,东马独中老师飞往西马接受培训,也会面对经费问题。希望通过论坛的研讨,东西马教育工作者可以相互交流提供意见,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

蔡若峰:
各位华教先辈、校长、老师,大家好!对于才诞生九个月的关丹中华中学,要探讨“社会转型中的独中生存与发展”这个课题似乎有点太沉重,这里需要思考这所新学校接下来该如何发展。

关丹中华中学缘自于一所没有校园的学校,从1992年到2013年6月,关丹或整个彭亨州,一共输出260位的保送生到各地的独中,这些学生的保送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学校能提供华文母语教育。2006年到2007年彭亨董联会发出7千份的调查表格,调查彭亨州到底需不需要一间提供母语教育的学校。我们得到的回馈反应十分踊跃,在70%的赞成票中,有52%的调查指出如果关丹有一所提供母语教育的学校,家长愿意送孩子到该校就读。今天我不谈华教悲情、不谈关中批文,只谈到底在社会转型中的这间学校,我们有哪些资料可以与大家共享。学校本身的看法是什么?学校的办校理念是什么?学校的素质如何?

首先、关丹中华中学在办学上提出“人文校园、素质教育”的口号。根据学生来源的统计显示,关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关丹、东彭、登嘉楼地区,证明这几个地方的学生,对于接受母语教育有迫切的需要。到了2014年关中的招生活动十分鼓舞,尤其在没有校舍、没有历年成绩表、学校师资还在摸索中、没有学生活动照片的情况下,试问有谁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前途未明的学校?但家长们还是踊跃将150位学生送来关中,显示出家长对素质教育或母语教育的执著。目前关中对少子化现象的生源挑战没有迫切感,不过学校也有进行检讨,认为少子化的挑战会加速教育转型,故此在办学方面需注入新的教育元素,并且朝向素质教育迈进。

第二,关于师资来源与培训的问题,关中就有42%的老师受过教师专业的训练,58%的老师会去参加校外举办的教专培训,除了需要外部的师资培训,学校内部的培训包括校长或资深教师的现场教学,可让新老师观摩及学习教学技巧。

第三,关中在招生过程发现,小型独中要到地方上招生不容易,这里建议几间小型的独中可以同时举办联合入学试,比如可以运用政府大学申请入学的UPU概念,即设立一个中心统一所有的入学试,再由不同的学校把入取信寄给学生,即使该学生进不到首选的独中,至少还有第二间、第三间独中可供选择。

吴建成:
刚才两位主讲人探讨生源与招生的问题,这里先从招生开始谈起,我们办学校的目的,需非常清楚是为了学生。我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共有四点:第一,珍重关爱,注重人本主义的思想;第二,有教无类,注重教育民主的精神;第三,全面发展,注重人格身心的健全;第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专长的发展。这四点是办教育的基本原则,不能随意更改,而且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环境做出调整。

吉兰丹中华独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哥打峇鲁(Kota Bahru),迁校之后哥打峇鲁的学生逐渐减少,因市区家长不舍得孩子离开家庭住宿舍,加上附近有两间政府中学,导致当地人疑惑有了两间中学,为何还要办一间收费的华文独中?由于当地家长不明白什么是华文独中,学校就需进行很多宣导工作。1985年丹中复兴,1990年新校舍建竣,1991年开始迁校,到了1992年学校董事开始慌张为何新学校比旧学校宏伟壮观,但来就读的学生人数不增反减?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孩子不想住在学校宿舍。为了解决学校搬迁的生源问题,在招生方面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转移到外州招收新生入读。当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即吉兰丹中华独中不只是丹州的,也是东海岸三州华社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有两百多个来自彭亨州,大约占学生人数的38%;吉兰丹本地生有35%;登嘉楼有20%,其余从西海岸来的有6至8%。我是支持关丹中华中学的创办,因彭亨有三十多万的华人,当地华社确实需要一所能提供华裔接受母语教育的学校。

关丹中华中学开办后,吉兰丹中华独中必须改变学生来源的版图,为了协助新成立的关中有学生来源,丹中决定不在关丹地区招生,但保留彭亨中区与西区范围的招生,今年我们学校的招生还扩展到登嘉楼的甘马挽,目前吉兰丹中华独中的学生人数有555位。我的办校宗旨,是希望让不同地区的孩子能有更多接受民族母语教育的机会,并打造吉兰丹中华独中成为一所“州际学校”(Interstate School),学生来源决定一所学校的生存,透过积极向东海岸、西海岸及其它州属招生,相信可解决城乡变迁与少子化下的生源问题。

张永庆:
谢谢郑校长、蔡副校长及吴校长的经验分享。三位主讲人提到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包括郑校长提到的东马独中向西马招生;蔡副校长提到的统一入学考试;吴校长提到的跨越不同州属打造“州际学校”的概念。现在大会开放问答环节,现场有不同地区的中小型独中校长,希望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

吴翠美(泗里街民立中学校长):
我的学校应是全国最小型的独中,所以招生对校长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在招生过程,泗里街省的家长认为独中需收费,所以不愿送孩子来民立中学。学校也到斯里阿曼省招生,但当地家长表示会选择送孩子去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因该校有提供学生宿舍。后来我们只好到木中省招生,但当地家长宁愿舍近求远,绕过泗里街省将孩子送去诗巫省的公教中学就读。

小型独中的招生真的很困难,由于全校只有51个学生,所以我把注意力和希望都集中在这51个孩子身上。其实换个积极的角度思考,小型独中的校长有一个好处,因为学生人数少,校长能够和孩子们一个个交谈,甚至放学后还可以送孩子回家,并顺道进行家访,藉此认识学生家长及家庭背景。透过这样的互动过程,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每一位学生及家长交流,其实也同样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大型独中的校长很羡慕的,在此希望与会者能多关注我的微型学校,即泗里街民立中学,谢谢!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副主席):
刚才听了吴建成校长的主讲,觉得非常感动,因为他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关丹中华中学。诚如台湾李玲惠校长强调的“运用教师专业社群的力量”,如果没有社群的力量,我们的华文教育也没有办法走出一片新天地。

陈凯(班台育青中学前校长):
由于我担任校长期间,是处于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的时代,和现代独中面对的问题大不相同。所以不能以从前的办学观点看待现代小型独中问题。我认为,独中的生存必须结合华社的一切资源方能顺利发展。

林惠洲(班台育青中学校长):
各位同道,班台育青中学应该是西马最微型的华文独中,全校人数大约有250位。刚才发言的陈凯校长是育青中学的前校长,我本身也是育青的校友。班台在霹雳州是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它是坐落在海边的小镇,80至90年代是学生人数最巅峰的时代,大约有400多位学生,到了1997年学生人数下跌到只有170多位学生。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宿舍,也没有办法招收外地的学生,在地的生源主要依靠附近的华小,但这几年人口外移与华人家庭少子化现象,华小生人数也在缩减。我们希望全校人数可达到300人的目标,不管未来如何变化,相信育青中学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张永庆:
最近这两年槟华独中获得全国统考进步最多奖,我们请来自北马的槟华独中廖静仪校长分享其办学经验,之后再请东马沙巴州巴吧中学卓玉昭校长发言。

廖静仪(槟城槟华独中校长):
各位同道下午好,槟华独中是全马唯一一间女子独立中学,因只招收女生,所以学校在生源方面就少了一半。这十年来学生人数大约在200至300人之间。最近两年,学生人数突破350人,对一间只招收女生的独中而言是不错的成绩。尤其槟华独中在办学方面做出思维上的改变,我们一直思考如何让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槟岛要办独中并不容易,因槟岛的国民型中学在办学方面很强,加上这几年又增加许多国际学校,槟华独中在教学与课程上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学校就设计一个专属女性的“蕙质兰心”课程,获得槟州很多家长的认同,因“蕙质兰心”在报章上的报导,使得很多家长认识槟华独中,而学校也连续两年获得“陈嘉庚杯”统考进步奖,给了学校很大的鼓舞。槟华独中是走双轨路线的学校,学校连续多年在SPM考试获得100%的及格率,这是学校老师及教师团队用心经营的成果。槟华作为一所只招收单一性别的独中,都能够在逆境中求生存,希望其它独中能够一起加油,也希望大家一起祝福我们的学校。

卓玉昭(沙巴吧巴中学校长):
大家下午好!人数少基本上是小型独中的特征,一般300人以下的学校被归类为小型独中。前面几位校长领导的学校都超过200人以上,我的学校则是要突破200人,这个目标大约在2007年开始,目前吧巴中学的学生人数是189人。在办学方面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吧巴中学是属于小型独中,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学校是小型独中?小型独中是否不健康?从数据上理解,吧巴区大约有十万人口,华人占5%,大概是5千到6千人左右。每一年吧巴区华小毕业生有200位,但是华人孩子大概只有70至80位。这几年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华人孩子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学校也开始招收来自外区的学生。沙巴州几间独中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也规定了最好不要跨区招生,但是亚庇区的人口比较多,加上当地生活费较高,当亚庇区两间大型独中招生结束后,我们学校才到当地招收想要就读华校的学生。

每一年华小生的统计数据很重要,透过数据可以了解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华小生人数。因为学生来源有些来自外区,所以学校也向董事会建议加盖宿舍,目前吧巴中学有20%的生源是来自吧巴区以外的地方,在独中的办学过程,我觉得只要心里存有希望,它就一定会有希望的,谢谢!

张永庆:
谢谢廖校长及卓校长的经验分享。接下来进入论坛(二)的最后环节,邀请三位主讲人谈谈“学校的特色与价值”,我们先请郑文牍校长主讲。

郑文牍:
谢谢主持人!接下来谈的是“学校的特色与价值”。以东马诗巫区来说,华文报馆对华文独中的招生宣传很有利。因其中两家报馆《星洲日报》及《诗华日报》的经营者分别是公教中学及黄乃裳中学的董事长,所以这两间华文独中在砂拉越中区的发展有其特色与优势。诗巫公教中学是全马唯一一间教会独中,很多家长认为教会学校有灌输人文价值的重要性。诗巫区有五间独中,每一所独中都有各自的创校历史与办学特色,这几年五间独中也透过公平竞争的管道,在不同的招生活动上相互合作,甚至一起举办招生活动,尽量让每一间独中都获得成长,一起为华文教育做出贡献。

蔡若峰:
关丹中华中学是新建立的学校,开始招生时一个学生也招不到,所有的招生活动都是从零开始,很高兴行政团队及老师们能以正面态度协助招募新生,也感谢150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关丹中华中学。我们学校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要了解家长为何选择送孩子进关中?很多家长表示因为他们相信“素质教育”。2013年4月1日至4月21日,我们学校曾派出1,024份的调查表格,其中998份的调查中,有30.19%的家长强调学生的“品德”,26%强调纪律校风、25.4%强调师资。透过调查显示,新一代家长注重的是学校能否培养学生的品德或注重孩子的成人、成长理念,这奠定了关丹中华中学的办校理念把“品德”放在第一个录取新生的标准之一,就算学生功课差一点没关系,至少拥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可以影响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现在很多大型学校面对人数爆满的情形,我们应该在这个黄金时段注重独中的办学特色,即注重母语的教育,从而帮助所有独中树立各自的特色,为每一间独中塑造特有的母语教育。

吴建成:
关于学校的特色,我认为应该由孩子的特性来决定学校办学的特色。吉兰丹中华独中的孩子来自乡区(Kampung),也有一小部分来自瓜丁(Kuala Terengganu)、关丹(Kuantan)、哥打巴鲁(Kota Bahru)这些大的市镇,大部分还是来自乡区。我认为办教育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办。吉兰丹中华独中办学的第一个特色即是栽培学生成为优秀运动员,尤其丹中学生在田径方面很强,而球类运动的表现也不错。除了运动比赛,丹中的第二个特色即让学生在学术领域有成就,例如栽培学生参加辩论比赛,提升他们的论辩水平。第三个特色,要栽培学生的人文修养,让他们参与表演艺术,从学习到欣赏艺术,甚至让学生在不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如果学生能够在运动、学术、艺术表演领域有优秀表现,那么在学习方面也会有良好表现。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成为一个好公民,因学校即是社会的缩影;还要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的品行,以后出去社会敢为不公不义的事情发声。教育应该要有其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按照学生的特点慢慢建构起来,而吉兰丹中华独中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在体育、学术、艺术、品德方面各有表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皆能发挥所长。

张永庆:
谢谢吴校长做了很好的总结。这里我补充几点,第一,独中大型发展可能导致教育出现扼制化现象,这个问题需要被关注,因会对某些教育层面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小而美”的学校是否会成为独中发展的另一种模式?小型独中是不是可以更充满教育的元素?刚才吴建成校长表示要把学生带出去,因社会就是课室,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概念,它可以在社会、家庭、学校、宿舍或任何地方。当独中采用入学考试录取学生时,可以参考台湾的例子,如果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或素质,学生的录取制度可用50%的入学试及50%的面试来进行。“小而美”的独中概念,不仅是一个教育经济、教育公平的概念,其也是实现一个人文教育的重要概念。

孔婉莹(董总首席执行长):
董总共有14人参加2014年华文教育研讨会,根据这两天研讨的课题,其中独中教育改革、师资培养及培训的工作是董总需要关注的,包括小型独中的生存与发展、社会转型对独中的冲击与挑战,这些是董总义不容辞及责无旁贷需肩负的责任。今早李玲惠校长演讲提到,如果口号提太多,实际行动会不到位;我认为在喊口号时,一定要付诸行动。

首先,在谈独中教改问题时,我们必须面向独中、走进独中、关心独中。虽然小型或微型独中面对办学条件、软硬体设施的不足,但还是能在缝隙中寻找到生存空间。董总也会在各方面协助学校,并率先为学校争取教育培训上的各种资源。

在师资培训方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句话应该是所有华教同道都认同的。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教师的养成包括我们不止要留住老师这个“人”,更要培养这个“才”,教师就是学校的灵魂人物。根据董总的调查数据,在四千位的全国华文独中老师里面,有不到40%的老师具备教育专业培训。董总把师资培训计划设定为十年,十年内要怎样提升另外60%老师的教专资格?我们要投入的不止是人力、物力、财力,更要有一个具备教育认知及教学专业的团队,才能把独中老师的培训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董总的行政部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会往这方向去努力争取。就如早上李玲惠校长所说的,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成长更不能等,再不能等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在拜访独中的时候,我们也向校长争取这方面的资源,因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前一阵子我遇到吉隆坡中华独中的谢上才校长,其表示学校有很多在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其实我们可以在优秀老师里面建立种子库,教育素质的提升是可以逐步落实的,这个十年目标既是往这个方向去设立。

第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是需要关注的,老师的教学是在从事一份教育的工作,独中教育素质的提升,教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董总这几年在教育研究的培训是缺乏的,能做的仅是资料数据的收集,然后再从数据上进一步分析,若要深化到独中并落实到教学层面上,还是要有系统、有步骤的去组织教师研究团队,进一步改变教学不足的情况。2005年董总发布独中教改纲领,但是很遗憾这个工作没有落实,不过各独中在教改纲领方面,都有各自的条件去进行教改,而进行的程度及效果如何,则需要到各独中收集方能知晓,今天我的分享到此为此,感谢各位华教前辈、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样的指点和指教,谢谢!

张永庆:
谢谢董总首席执行长孔婉莹的发言。无论如何,独中与华文教育是一个教育共同体、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仅影响下一代,也是我们肩膀上最重要的责任,尽管责任重大,还是可以举重若轻,只要我们保持希望,相信都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见面。2014年华文教育研讨会的第二场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台上的三位主讲人,也谢谢各位出席者的耐心聆听。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